朝鲜居然在国际会议上当众承认,自己是”负责任的拥核国家”,甚至还高调宣布,朝鲜已

山河又月明 2025-09-28 13:52:44

朝鲜居然在国际会议上当众承认,自己是”负责任的拥核国家”,甚至还高调宣布,朝鲜已“永久确立朝鲜’拥核’地位”,并且还给出强硬表态:朝方拥核进程不可逆转,朝鲜将坚决排斥任何企图改变这一现状的举动! 朝鲜核政策从 “防御性威慑” 到 2025 年将 “核大国地位” 写入宪法的转变,本质上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战略布局与现实博弈的结果,每一步调整都精准踩在外部压力与自身实力提升的节点上。 2006 年第一次核试验时,平壤喊出 “防美国欺负” 绝非随口之言,彼时美国将朝鲜列为 “邪恶轴心” 国家,动辄威胁 “先发制人核打击”,这种安全威胁并非空穴来风,1993 年朝鲜首次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就已埋下对外部安全承诺的不信任种子。 那次核试验当量虽仅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十分之一,但传递的信号清晰明确:当常规力量无法抗衡威胁时,核武器是最后的安全屏障。 2013 年第三次核试验后,官方说法升级为 “得有自卫的核威慑力”,这背后是技术突破与战略设计的双重支撑。据朝鲜旅日学者金明哲披露,早在 2009 年第二次核试验后,朝鲜就启动了 “C 计划”,明确 “闯关拥核” 与 “迫使承认” 两步走战略。 2013 年的核试验不仅实现了核弹头小型化,更配合后续的导弹试射,逐步构建起 “核 - 导” 结合的威慑体系,这一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2094 号决议加码制裁,但朝鲜反而加速核导开发,这种 “压力越大反弹越强” 的逻辑,贯穿了此后十余年的政策走向。 2016 年朝鲜更是密集行动,一月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氢弹试验),二月发射 “卫星”,全年多次试射导弹,用实际行动完成 “C 计划” 第一步 —— 掌握可实用的核武器,当时官方宣称 “具备了最高水平的核攻击能力”,算是给自卫威慑力画上了技术句点。 国际社会的制裁与施压,意外成了朝鲜凝聚国内共识、推进核计划的催化剂。从 1994 年日内瓦核框架协议的反复,到六方会谈的起伏,朝鲜逐渐看清谈判桌上的诚意远不如自身实力可靠。 2008 年朝鲜曾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以示弃核诚意,但美国并未兑现全部承诺,这种失信经历让平壤更加坚定 “手中有核,谈判有底” 的信念。 多年制裁下,朝鲜发展出独特的应对逻辑:一方面宣传 “制裁无效论”,展示军事、经济领域的 “自主成就”,另一方面将核计划与 “主体思想” 深度绑定,塑造 “拥核即爱国” 的社会氛围,这种内部动员让核政策获得了稳固的民意基础。 到 2025 年,当制裁已无法动摇朝鲜核根基时,将 “核大国地位” 写入宪法,不过是把既成事实用法律形式固化,就像给自家的安全资产办了份永久产权证明。 2025 年的政策升级,更是对美韩军事挑衅的直接回应。这一年 3 月,美韩 “自由护盾 2025” 军演正酣,美日韩又在济州岛以南水域展开三边海上训练,“卡尔文森” 号核航母战斗群领衔,F-35 隐形战斗机全程参与,四天的实弹演练堪称 “家门口的威慑秀”。 朝中社当即发表社论,警告 “敌对国家的任何挑衅都将面临压倒性反制”,这种强硬表态并非虚张声势。 就在这场军演后不久,朝鲜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宣称 “负责任的拥核国家”,紧接着将核地位写入宪法,这套组合拳精准回应了外部军事压力 —— 你用航母秀肌肉,我用宪法定地位,谈判大门的关闭不是突然之举,而是在无数次军演与制裁中逐渐失去存在意义后的必然。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第 42 次 “违法” 指控,更像是迟到的批评,早已无法影响朝鲜的政策走向。从 1992 年签署《核安全协定》同意核查,到后来限制核查人员活动,朝鲜对国际机构的态度随核实力变化而调整。 当 IAEA 还在纠结核查权限时,朝鲜已完成从 “接受核查” 到 “自主定调” 的转变,2025 年的宪法条文直接绕开国际争议,用国内法确立核地位,这种 “我的核地位我做主” 的姿态,算是对持续指责的最彻底回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此时抛出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履行防扩散义务” 等说法,学着用 “负责任” 的外衣包装核地位,试图分化国际社会对朝共识,这比单纯的强硬表态更显策略性。 从 2006 到 2025 年,朝鲜核政策完成了从 “被动防御” 到 “主动确权” 的蜕变,背后是实力提升、战略设计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美韩的军演没能吓退核计划,反而给了宪法确权的契机;国际制裁没能遏制发展,反而凝聚了内部共识;机构指责没能阻止进程,反而加速了谈判大门的关闭。 当核武器从 “自卫工具” 升级为 “国家根本”,写入宪法不过是水到渠成,毕竟对平壤而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安全环境中,自己攥紧的核盾牌,永远比别人口头的安全承诺更可靠。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