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

蕊蕊聊过去 2025-09-28 13:45:26

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学森不仅回了信,还说:“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六十年代初的边疆,一位年轻人翻开那本《力学学报》,手指停在密密麻麻的公式上。钱学森的论文本该是金科玉律,可一个推导步骤,怎么看都对不上号。他咬咬牙,提笔写信——这封信,会换来什么? 那时候,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郝天护就是其中一员,1962年从北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学习。他一边干农活,一边啃力学书,对这个领域着了迷。兵团生活苦点,但大家劲头足,互相鼓劲,边学边干,为国家农业机械化添砖加瓦。 钱学森早年在国外学成名就,却一心想着回国报效。1955年,他顶着压力回来了,直接扑到导弹航天事业上。回国没几年,就当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还办起了《力学学报》,自己当主编。这刊物不光发论文,还传授知识,让国内搞力学的同志都能跟上趟。郝天护就是忠实读者,每期一到,就认真看,边看边想怎么用到实际中去。 那年头,科学工作讲究严谨,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郝天护对钱学森的敬佩不是空谈,他看重的是钱老那种实打实的作风。钱学森的论文往往结合工程实际,帮大家解决难题。比如土动力学那些内容,对边疆建灌溉系统、抗震工程特别管用。郝天护在农学院学着这些,渐渐摸到门道,也开始自己琢磨问题。 1964年1月,郝天护拿到《力学学报》1963年第6期,里面有钱学森一篇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文章。他从头读起,到了推导部分,发现一个地方不对劲。左侧积分和右侧边界条件搭不上,计算下来结果偏差了。他先不信邪,以为是自己水平不够,又从头复盘一遍,还是不对。接着,他翻出几本力学书,比对参考资料,确认是推导中忽略了剪切应力的耦合,公式没闭合。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钱学森是国家脊梁,论文一出就是权威,指出来容易,得罪人难。何况郝天护只是个普通知青,信能不能送到都两说。但科学就是科学,错了就得改,不然误导后人多可惜。郝天护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写信。1月19日,他把分析写清楚,列出步骤,附上草稿,寄到力学研究所。   信寄出去,郝天护也没闲着,继续学业和劳动。两个月过去,没动静,他也没多纠结。没想到,3月29日,一封回信来了。寄信人是钱学森本人,先解释收信晚了点,道个歉,然后直截了当承认粗心导致公式错,还说:“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钱老还夸郝天护钻研精神好,强调科学错误得及时澄清,别让后辈耽误事儿。信里用“您”字好几回,语气平实谦和,让人读着暖心。 钱学森没止步于回信,他建议郝天护把观点写成短文,投到《力学学报》上,好让大家都知道。郝天护照办了,整理出700多字,标题《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包括原误分析、修正推导和工程启示,还附了图表。稿子寄出后,石沉大海,没音讯。他也没急,继续干活学习。 两年后,1966年9月,这文终于在《力学学报》第9卷第1期登出来了。郝天护后来才知道,初审时编辑不熟作者,搁置了,是钱学森亲自推荐,才见诸报端。这不光改了个公式,还让郝天护看到了科学界的风气:求真不避错,互相帮带。 回想起来,这封信不只是个人交流,更是时代缩影。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大家齐心协力搞建设。钱学森回国,郝天护上边疆,都是为一个目标: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科学工作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靠的就是这种不怕错、勇于改的精神。 郝天护的经历,也告诉年轻人,学习别光埋头苦干,得有质疑精神。看到问题,就大胆提,别怕砸了饭碗。钱老的回信,就是最好的教材,谦虚使人进步。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多的是,激励着一代代人往前冲。  

0 阅读:1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