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国外卖280万一台,这就是自主研发的价值。 核磁共振仪的价格变迁,活生生印证了自主研发才是打破垄断的硬底气。2014 年北京有家三甲医院买过一台 3.0T 的,花了 3120 万,这笔钱当时能在北京三环买十套学区房了。可不光买的时候贵,后续的花销更是没完没了。 这机器里的超导磁体得用液氦冷却,每年蒸发 5%,补充一次就收 60 万,保修还得另交钱。要是设备坏了,修起来更坑,有医院的滤波板坏了,国外工程师开口就要 18 万维修费,其实那零件成本还不到一千块。 这些国外厂商敢这么漫天要价,根本原因就是垄断。当时全球高端核磁共振仪市场被 GE、飞利浦、西门子这三家牢牢把控,他们把超导磁体、射频线圈这些核心部件拆成 124 项专利包,每台设备都强制捆绑 27 项授权费,连软件升级都要按次收钱,零件只换不修。咱们自己造不出来,医院要想用只能花高价买,没别的选择。 这些高昂的成本最后全转嫁给了患者,做一次核磁共振检查要 1200 块,还得排队两个月才能做上。那时候全国能开展这项检查的基层医院还不到 300 家,八亿农民压根没见过这 “天价机器”。 这种被卡脖子的局面,直到中国自主研发出核磁共振仪才彻底改变。2015 年,上海联影医疗牵头组建了研发团队,在合肥科学岛建了超导实验室,专门攻克这些技术难关。当时要解决三大难题:磁体的均匀度得控制在头发丝千分之一的误差内,液氦密闭技术要突破欧美封锁,射频线圈的精密电容还得实现国产替代。 研发团队熬了 18 个月,不光拿下了 124 项核心专利,还在 2023 年实现了 3.0T 设备的量产,这机器成像速度比进口的还快 20%,价格却只要 260 万。 国产设备一量产,市场立马就变了。国外厂商的价格撑不住了,飞利浦的同类设备直接降到了 280 万一台,可就算这样,还是比国产设备贵。2023 年福建搞集采的时候,1.5T 的设备价格直接跌破 300 万,苏州朗润报了 293 万,比之前的进口设备降了 90%。这不是国外厂商良心发现,是他们再不降价就没市场了。而且国产设备的服务还好得多,能 24 小时响应,3 天内就能换零件,售后成本比进口设备低 90%,国外厂商那套高价服务体系根本没人买账了。 自主研发带来的不光是设备降价,整个产业链都被带动起来了。西部超导的铌钛合金丝年产量突破 600 吨,深圳顺络电子的精密电容 48 小时就能快速打样,连液氦的成本都从 60 万降到了 18 万。 以前被国外卡脖子的核心部件,现在咱们自己都能造,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要知道,超导磁体占进口设备成本的 60%,国产设备通过技术创新把这个比例压缩到了 30%,价格怎么可能不下来。 最实在的好处还是落到了老百姓身上。以前做一次核磁共振要 1200 块,现在好多地方降到了 400 块,农村医保还能报销一多半,普通人都能负担得起了。河南兰考县人民医院用上国产设备后,日均检查量从 20 例涨到 80 例,再也不用排两个月队了。 2024 年光医保基金就因为设备降价省了 120 亿元,这些钱能给 1 亿农民做免费体检了。而且国产设备性能一点不差,联影的 5.0T 设备还拿到了美国 FDA 认证,成像更清晰,速度也更快,连高龄病人、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都能顺利检查。 到 2025 年的时候,国产核磁共振仪已经占了国内 70% 的市场,还出口到 70 个国家,全球每三台里就有一台是 “中国造”。 以前那些靠垄断赚大钱的国外企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小。这从 3000 万到 280 万的价格跳水,说白了就是戳破了技术垄断的泡沫。没有自主研发的时候,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咱们只能被动接受;等咱们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能批量生产了,他们的定价权自然就没了。 这事儿也不是个例,中国的高铁、盾构机、光伏组件都是这样,只要技术自主率能突破 98%,国际价格平均能降 40%。说到底,自主研发不是为了跟国外企业打价格战,而是为了不受制于人,让好设备能真正服务于老百姓。 要是没有这几十年的技术攻关,现在做个核磁共振可能还是上千块,多少人会因为掏不起钱耽误治病?所以说,自主研发才是打破垄断的硬底气,这话一点都不假。
.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
花开半夏香
2025-09-27 21:12:03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