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5.5万个食品包的大卡车开进加沙,饥饿的民众一路追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27 17:44:10

载着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5.5万个食品包的大卡车开进加沙,饥饿的民众一路追着,一切顺利。没有人敢动粗!   2025年9月,加沙难民营的铁皮屋里,10 岁的萨米正踮着脚,用中国救援食品包里的大米煮粥。炉火微弱,他却小心翼翼地盯着锅沿,生怕煮糊,这是他第一次为生病的妈妈做饭。 包装袋上印着的阿拉伯语 “守护每一份希望”,被他用马克笔涂成了彩色。窗外,他的妹妹莉娜正拿着食品包里的压缩饼干,分给邻居家的弟弟。 这袋来自中国的食品包,不仅填满了他们的胃,更在战火的寒冬里,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微小希望。而这份温暖的抵达,藏着无数人跨越国界的努力。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的中国援外物资仓库,工作人员李姐正和团队核对食品包清单。“加沙很多家庭没有明火,必须选易冲泡的压缩食品; 考虑到宗教习俗,所有食材都要清真认证。” 她指着货架上的食品包说,每一袋都包含大米、压缩饼干、罐头和维生素片,“我们还特意加了儿童专属的营养棒,很多孩子长期营养不良。” 为了让物资尽快出发,团队连续一周加班到深夜,李姐的电脑里存着 3 版运输方案,“陆路、海路都做了预案,就怕口岸临时关闭。” 与此同时,埃及开罗的协调办公室里,中方代表王鹏正在和 UNRWA 官员视频会议。“拉法口岸每天只有 4 小时通关时间,我们得把物资清单提前提交给以色列军方审核。” 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注意事项:车辆需贴特殊标识、司机要持临时通行证、物资需分批次卸货。 最棘手的是路线规划,王鹏指着地图上的虚线说:“这段路曾遭遇过空袭,我们和加沙本地组织反复确认,才选定了这条相对安全的路线,还安排了志愿者沿途接应。”   出发前三天,加沙本地志愿者穆罕默德的家里,正举行一场特殊的 “培训会”。他召集了 20 名志愿者,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登记领取信息、如何优先帮助老弱病残。 “我女儿去年得了肺炎,就是靠中国援助的药品治好的。” 穆罕默德指着墙上的照片说,那是他女儿和中国援外医生的合影,“这次能参与物资分发,我一定要做到最好。” 他的妻子还特意准备了阿拉伯语的领取登记表,在每一张表格旁都画了简易的示意图,方便不识字的老人理解。 物资运输当天,司机老张凌晨 3 点就出发了。“过埃及海关时,工作人员看到是中国援助物资,特意开通了绿色通道。” 老张回忆,车开到加沙边境时,突然响起空袭警报,“穆罕默德带着我们躲进掩体,他一直握着我的手说‘别怕,会没事的’。” 当卡车终于驶入加沙街头,老张看到路边排队的民众,有人举着写有 “谢谢中国” 的牌子,“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物资分发现场,萨米的妈妈拄着拐杖来领取食品包。“我丈夫在空袭中去世了,家里全靠我打零工维持。” 她接过食品包时,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有了这些吃的,孩子们这个月不用挨饿了。” 穆罕默德看到她行动不便,主动提出帮忙送回家,“我们不仅要把物资送到,还要确保每个家庭都能用上。” 如今,萨米每天都会用食品包里的大米煮粥,他说:“等妈妈病好了,我要学中文,以后去中国看看。” 莉娜则把食品包的包装袋剪成了纸飞机,上面写着 “希望”。 而中方团队的下一批物资,已在筹备中,李姐说:“我们加了保暖毯和冻疮膏,加沙的冬天很冷,希望能帮他们多抵御点严寒。” 王鹏还在和 UNRWA 沟通,计划邀请中国医生赴加沙开展义诊,“物资能解决温饱,医疗援助才能给他们更长久的希望。” 对比近期国际救援船队的遭遇,中国的陆路救援显得格外珍贵。 那些试图从海上运送物资的船队,有的被拦截,有的物资受损,始终无法抵达加沙。而中国通过 “多方协调、尊重当地需求” 的方式,一次次打通生命线。 正如穆罕默德所说:“中国的援助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平等的帮助,他们懂我们真正需要什么。” 在加沙的铁皮屋里,萨米煮的粥香气四溢。这袋来自中国的食品包,或许不能改变整个局势,却能让一个孩子在寒冬里感受到温暖,让一个家庭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而那些为了物资顺利抵达而努力的人,中国的援外人员、埃及的协调官员、加沙的志愿者,他们用行动证明,无论战火如何肆虐,人道主义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     信源:约5.5万个中国援助食品包分批运抵加沙地带 2025-09-24 12:42·央视新闻

0 阅读:31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