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乌克兰的困境 9月25日,英国《经济学人》报道,两年前,本刊曾阐述过乌克

文史资鉴堂 2025-09-26 12:02:22

外媒:乌克兰的困境 9月25日,英国《经济学人》报道,两年前,本刊曾阐述过乌克兰2.0的愿景:由政府中的改革派及海外公民共同引领国家发展。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发了篇报道,把乌克兰的事儿说得挺实在 —— 两年前他们就提过 “乌克兰 2.0” 的说法,当时就明明白白说,只要普京还当俄罗斯总统,乌克兰想把丢的地盘收回来,基本没指望。   但这杂志也说,就算乌克兰领土变小了,要是能把国家建成安全、民主还能过上好日子的地方,那也算是一种胜利。这话听着倒挺给人打气,可真要往实处干,才发现全是坑,这两年看下来,这条胜利的路根本不好走。   先说安全这事儿,这可是 “乌克兰 2.0” 的底子啊,要是连安全都没保障,谈民主、谈过好日子都是白扯。但现在乌克兰的安全,全靠西方 “输血” 过日子。   前阵子泽连斯基刚说,要接首批 10 亿美元的军援,说是北约列的 “优先要的东西”,里面有 “爱国者” 导弹、海马斯发射车这些硬家伙。   可这援助看着是真金白银,实际上满是门道。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乌军援一会儿松一会儿紧,后来干脆玩了个 “美国出武器、欧洲掏腰包” 的花样,说白了就是绕开自家国内的审批麻烦,把成本甩给欧洲。   美国和欧洲在乌克兰这事上,早就不是一条心了。美国借着战争卖能源、卖军火,把欧洲当成冤大头 ——2024 年欧洲买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占了美国出口量的 55%,那些高价气最后全让欧洲老百姓买单。   而美国的军工企业,光靠给乌克兰提供援助,就建了上百个生产厂子。现在欧洲各国早憋了一肚子气,德国企业的高管私下里都吐槽,跟美国谈乌克兰的事,欧洲根本没话语权,只能坐小孩那桌插不上嘴。   就这种分裂的支持,怎么撑得起乌克兰的安全?更别说俄罗斯早放话了,所有运到乌克兰的武器,都是合法打击目标,这边刚把武器运过去,那边可能就被炸了,所谓的安全屏障,跟纸糊的没两样。   再说说民主和改革这块,《经济学人》提的 “靠改革派加上海外公民一起带国家发展”,真要干起来,全是拧巴的事儿。   乌克兰之前也试过靠改革派破局,为了反腐,特意改了法律,找了三个外国人当部长 —— 有美籍的财政部长,还有从格鲁吉亚、立陶宛来的部长,说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能躲开本土那些贪腐的圈子。   结果国内骂声一片,有人直接戳着政府脊梁骨说,这哪是请外援,分明是把乌克兰变成 “美国的殖民地”,这些外国部长全是美国的人,根本不为乌克兰着想。   本来本土的政客和老百姓对政府就不信任,这么一折腾,改革派更难站稳脚跟了。至于海外公民,虽说不少乌克兰侨民想为国家出点力,但美国在背后搅和得厉害。   特朗普政府不光拿援助当条件,要换乌克兰的矿产资源,还想绕过欧洲,直接跟俄罗斯谈,把乌克兰晾在一边不管。这种情况下,海外公民的力量要么被美国的影响力带偏,要么就得跟着西方的指挥棒走,根本没法真正为乌克兰自己的发展使劲。   最后说过上好日子这事,这简直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乌克兰战前经济就不怎么样,打了这么多年仗,工厂、设备炸得七七八八,连最拿得出手的黑土地种的粮食,出口都时好时坏,全靠国际上的援助吊着一口气。   可这援助哪是白给的?美国借着军援,把自家军工企业喂得饱饱的 —— 对乌援助的钱里,一大半其实都花在了美国自己家,要么是买美国军工企业的武器,要么是给美国的运输、后勤公司,真正落到乌克兰手里能用的,没多少。   欧盟的援助也掺着水分,他们自家经济都被高价能源拖得够呛,能匀给乌克兰的钱越来越少。   更现实的是,就算战争停了,领土变小后的乌克兰要重建,还得看美国和欧洲的脸色,到时候恐怕得把更多资源让出去,所谓的过上好日子,不过是给别人打工罢了。   就像有人说的,现在的乌克兰就是夹在 “冷战 2.0” 的缝里,美国和俄罗斯掰手腕,它成了棋盘上的棋子,想自己搞发展,根本由不得自己。   《经济学人》说的 “就算领土小了也能胜利”,听着是给乌克兰指了条退路,可这条路上满是西方挖的坑、现实摆的坎。安全得靠别人施舍,民主被外人干涉,想过好日子还得看别人脸色。   可这种 “胜利”,到底是乌克兰自己想要的胜利,还是别人觉得 “行,这样就够了” 的胜利,恐怕连乌克兰自己人都说不清楚。   现在能看到的是,那些盼着国家好的改革派和海外公民还在硬扛,但面对美国欧洲的分裂、俄罗斯的压力,谁也说不准,这 “乌克兰 2.0” 的念想,还得熬多久才能真有点盼头。        

0 阅读:7

猜你喜欢

文史资鉴堂

文史资鉴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