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建昌知府钱用勤犯事,朱元璋一怒之下要抄其全家!生死关头,其子钱怞突然

混沌于浮云 2025-09-25 20:48:19

1391年,建昌知府钱用勤犯事,朱元璋一怒之下要抄其全家!生死关头,其子钱怞突然想起家里有块唐代的“免死牌”,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他携免死牌,马不解鞍,日夜兼程,赶往南京,求见圣上朱元璋。 丹书铁券这东西,起源于汉高祖刘邦那时候,本来就是封侯拜爵的凭证,没啥免死功能。打天下后,刘邦得安抚功臣,避免他们生出二心,就发这种铁板,上头用丹砂写字,证明你的地位。南北朝开始,这玩意儿才加了免死条款,从一次到三次,慢慢增加。唐代时候,免死次数更多了,钱镠那块就是典型,规定本人免九死,子孙免三死。朱元璋建明朝后,也效仿这个,赏给开国功臣,但强调除谋反外其他罪可免,实际执行起来,他说算就算,不算就不算。历史上不少功臣拿着铁券还被砍头,证明这东西更多是皇帝画的饼,吃不吃看心情。 钱镠是唐末五代人,杭州临安出身,早年贩盐屠宰,混得一般。后来投军,逐步升迁,成了镇海军节度使。唐僖宗时候,他帮朝廷平定叛乱,特别在乾宁四年,讨伐董昌那场仗,打得狠,围城后献俘京师。唐昭宗高兴,就赐他丹书铁券,上头333个金字,瓦片状,长29.8厘米宽52厘米,厚0.4厘米。铭文赞钱镠忠君,末尾写明免死条款。钱镠后来建吴越国,保一方平安,到宋太祖时主动归附,铁券就传给后人。钱氏家族守着这块铁板,五百年没用过一次,一直藏在台州或长乐。 铁券流传过程挺坎坷,南宋德祐二年,元兵攻台州,钱氏族人背着逃跑,慌乱中丢了。元至顺二年,渔民在黄岩泽库水里捞到,还给钱家。明初洪武二年,朱元璋想做自己版本的铁券,听说钱氏有唐代原物,就下诏调来。钱镠十五世孙钱尚德带着铁券和五王画像进京,朱元璋、李善长他们围观,还雕木做样板。朱元璋试刀,刮掉一个字,现在实物上首行末尾"朔"没了。洪武二十三年,钱克邦又奉铁券见朱,皇帝夸钱镠忠孝,返还铁券。永乐五年,明成祖也调来看过,礼遇遣还。 洪武二十四年,建昌知府钱用勤摊上事了。他是钱镠后裔,在江西管赋税民政,税粮短缺被御史查出,涉贪数千两银。朱元璋对贪官零容忍,奏折一上,就命锦衣卫逮捕,抄家待处。钱用勤被抓,全家面临流放或更糟。钱怞是长子,情急下想起祖传铁券,本是唐昭宗给钱镠的,抱着试试看心态,带上铁券赶往南京。路途辛苦,从江西到南京,马不停蹄,递文书求见。朱元璋意外,接见后查看铁券,确认真伪,问家谱细节,下旨免死罪,但贬钱用勤为庶人,发边疆充军,家产归还。 朱元璋为啥认这五百年前的铁券?一说念钱镠忠君,借机宣传仁德,收买人心。钱用勤罪不至威胁皇权,赦免成本低,还能落好名声。要是明朝自家功臣子弟,估计没这运气,早年胡惟庸案、蓝玉案,株连四万五千人,铁券持有者多被杀。朱元璋严刑峻法,铁券在他眼里是工具,安抚时用,翻脸时废。明初发67枚铁券,63人后被削爵或灭族,李善长、蓝玉都惨死。铁券特权分七等,公侯伯不同,免死有限制,谋反不赦。 铁券后继续在钱氏传,1951年,长乐钱氏后裔捐给国家,先交浙江省文物委,后转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级文物。铁券上铭文完整,金字楷书,展示历史变迁。从汉到明,铁券本质是皇帝控制功臣的手段,给希望却不保证兑现。刘邦忌惮功臣,南北朝加免死,唐代规范,明代复杂体系,但执行靠皇帝一言。钱镠铁券唯一见效一次,就在1391年,证明特例多过常态。 历史上铁券多成废铁,水浒里柴进仗着它藏罪犯,现实中不少人靠不住。朱元璋建制时参考钱镠铁券,洪武二年调阅,证明他重视前朝经验,但用时严苛。钱用勤案后,铁券名声更大,但明朝后期,朱棣、朱祁镇用它拉拢投机者,反对派铁券被夺。铁券反映封建王朝权力游戏,功臣命运如履薄冰。

0 阅读:0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