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进联合国总部,三场意外冲他而来,回到白宫后还心有余悸 今年联合国大会开场前的气氛本来就够紧张,特朗普一亮相,偏偏三件“意外”连环砸在他身上,搞得全场气氛一度尴尬。 美国总统回到白宫后,亲自发文,称自己差点就阴沟里翻船。 这三起“小插曲”到底是单纯的技术故障,还是背后真有“黑手”?这下所有人都盯紧了这场国际大戏,谁都想知道,这场风波接下来会怎么影响美国和联合国的死磕关系。 三场意外说起来都不复杂,但搁谁身上都够倒霉。第一出,特朗普刚进联合国总部,扶梯突然急停,差点把他摔个狗啃泥。 他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开喷,说这是“明显的安全漏洞”,甚至暗指有人故意设套。 不过联合国方面很快出来澄清,说是随行人员误碰了安全按钮,纯属意外。两边说法南辕北辙,吃瓜群众也只能看个热闹,但气氛已经有点变味了。 第二起风波出现在大会现场,这回轮到提词器掉链子。特朗普本来就喜欢脱稿发挥,这次索性全程“即兴”,自夸自己演讲“更有感染力”。 但底下媒体和外交官们却不买账,有人现场形容这场演讲“前后不搭,话锋飘忽”,不少人一头雾水。 白宫技术团队出来解释,说设备一切按流程检查过,问题可能出在联合国的线路。外界一时也分不清到底是谁的锅,反正特朗普把一切矛头都指向了联合国,甩锅的手法倒是标准得很。 第三场意外压轴登场,音响系统突然杂音不断。特朗普夫人梅拉尼娅甚至当场抱怨“根本听不清”,现场不少外交官也表示确实有问题。 联合国技术组死咬着“设备正常”,又把责任推回到白宫团队。媒体一边倒地把现场描述成“鸡同鸭讲”,一时间各种流言四起,有人怀疑这根本不是单纯的技术故障。 秘书长发言人也不得不专门回应,强调联合国“始终秉持中立和公正”,但这话听起来更像是标准公关辞令,谁信谁心里清楚。 这三场意外,按理说最多算是糟糕的运气,但到了特朗普嘴里,一切都成了“阴谋”。他在Truth Social上发长文,直接把小插曲上升到“政治破坏”的高度,宣称有人故意给美国难堪。 对他来说,这些“事故”正好成了现成的宣传素材。美国国内那一众“铁杆粉丝”立马跟风,开始在网上炒作所谓的“联合国反美联盟”。 特朗普的经典操作,就是把单一事件放大,顺势打出“受害者”标签,转手就能拉高“美国优先”的调门。 这种打法早就不新鲜,从贸易战到疫苗分配,特朗普一路都靠这种“反精英”叙事收割选票。只要能把舆论带到“我们受欺负了”,他在国内的MAG粉丝群就能保持热情高涨。 更深一层的考量,其实早在特朗普第一次当总统时就埋下了伏笔。美国对联合国的欠款已经成了常态,公开数据显示美国还拖着近10亿美元没交。 特朗普多次公开质疑联合国的有效性,批评它在移民、气候等问题上“只会开会,不干实事”。 这次一连三起意外,正好给了他现成的理由,顺便也能为赖账找个台阶下。背后逻辑其实很简单:只要能把美国和联合国的矛盾炒热,美国国内对继续掏钱的质疑声就会越来越大。对于特朗普来说,这种“受迫害”剧情,简直就是巩固基本盘的黄金剧本。 美国媒体也没闲着,有分析指出,特朗普这次又一次把操作失误和技术故障变成政治故事。 他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历史上他退出巴黎协定、伊核协议,几乎每一次“退群”都是先用“他们对我们不公”做舆论铺垫。 从联合国到世卫组织,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路线早就让多边合作机制伤痕累累。 每次闹出点动静,欧洲盟友一般都选择谨慎观望,最多象征性表态几句,不愿意把事情闹大。反倒是俄罗斯和中国,表面上保持低调,背后其实在观察美国“退群”之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如果说这些小插曲只是偶然,那它们背后折射出来的裂痕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缝合的。美国和联合国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拉锯。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优先”成了外交主旋律,国际合作机制被频繁边缘化。欧洲盟友越来越看不懂美国在全球治理上的“变脸”,有的甚至开始另起炉灶,想办法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国际评论普遍认为,假如美国真有一天退出联合国,全球治理体系恐怕会迎来一次大洗牌。五常变四常,这个玩笑现在看起来不再只是天方夜谭。 就在这场风波的余韵里,《新华社》一针见血地说,“对话而非对抗,始终是解决全球挑战的基石。”这话其实点出了问题的本质。 三场意外的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和联合国之间愈发难解的信任危机。 这不仅仅是美国和联合国的事,更关乎整个世界的合作与分裂。历史告诉我们,多边机制虽然有缺陷,但一旦失去合作的信任基础,谁都没好果子吃。 特朗普这次回到白宫后,心有余悸的不只是三场意外,更是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位置。看似鸡毛蒜皮的技术故障,实则撬动了大国博弈的新格局。 参考资料:特朗普称在联合国遭“蓄意破坏”:给我查,狠狠查,查到就抓起来 2025-09-25 11:16·观察者网
2025年9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二次提到了中国,他声称:“
【119评论】【1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