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专家李银河说:“彻底的悠闲,无所事事才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最终均无价值,最终灰飞烟灭。唯一自己能够把握和享用的只有自己的时间。至于这段时间,你做点什么还是什么都不做,结果都差不多。” 你说,人这一辈子忙忙碌碌到底图个啥?有时候我就觉得,最舒服的日子,就是啥也不干,啥也不想。反正做什么最后都会消失不见——你建的楼、你赚的钱、你写的文章,千百年后谁还记得?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你怎么花你自己的时间。 嗯,李银河这话说得挺有道理的,对吧?想想看,咱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学习,累得像条狗,到头来可能真是一场空。那些高楼大厦,几百年后说不定就塌了;赚的钱呢,通货膨胀一来,或者人一走,啥也带不走;写的文章嘛,除非你是李白杜甫,否则谁还记得你?这么一想,确实有点泄气。还不如躺平了,啥也不干,享受当下的悠闲时光。这种想法特别容易在压力大的时候冒出来,比如加班到半夜,或者被老板骂了一顿,心里就嘀咕:我这是图啥呢? 但话说回来,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社会不就乱套了吗?咱们人类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一代代人忙忙碌碌地搞发明、建文明吗?要是远古人类也啥都不干,整天晒太阳,估计我们现在还住在山洞里呢。李银河的观点有点极端了,她把人生看得太悲观了。其实,忙碌本身不一定就是坏事。你想啊,当你完成一个项目、学会一门新技能、或者帮了别人一把的时候,心里是不是会有一股暖流?那种成就感,可不是躺着能比的。这就像爬山,虽然累,但登顶的那一刻,风景独好。过程里的酸甜苦辣,反而让生命更有味道。 我有个朋友,以前是那种“躺平族”,天天宅家里打游戏,觉得人生无意义。结果没过半年,他就开始觉得空虚了,甚至有点抑郁。后来他找了份工作,虽然忙,但交到了朋友,还攒钱去旅行,整个人都精神了。这说明啥?完全无所事事,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人类天生就需要点挑战和目标,否则大脑会锈掉。心理学家不是常说吗,适度的压力能让人成长。要是真啥也不干,时间一长,身体和脑子都退化,那才叫浪费生命呢。 再往深里想,李银河说一切最终无价值,这其实是一种虚无主义的看法。但价值这东西,本来就是人自己定义的。对你来说,建一栋楼可能只是工作,但对住进去的人,那是家;赚的钱可能数字而已,但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写的文章可能没人记得,但万一启发了一个读者,那不就有意义了吗?价值不是非得永恒才叫价值。就像看一场烟花,瞬间灿烂,但它带来的快乐是真实的。人生也是,过程里的点点滴滴,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如果只盯着终点是死亡,那确实啥都白搭,可咱们活着,不就是为了路上的风景吗? 另外,李银河的话忽略了一个关键点:社会性。人是群居动物,咱们的忙碌往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人、朋友、甚至社会。比如医生忙救人、老师忙教书,他们的努力可能在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但对每个被帮助的人来说,那是天大的事。让忙碌有了更深的意义。你要是啥也不干,光享受自己的时间,听起来很自私,其实也孤独。分享和贡献,反而能放大快乐。 当然,我不是说咱们就得当工作狂。李银河提醒我们别太功利,这很对。现在社会卷得厉害,很多人忙得忘了为啥忙,成了机器的螺丝钉。那才叫可悲。重要的是找到平衡。比如,你可以忙,但别让忙碌吞噬了生活;你也可以闲,但别让悠闲变成懒惰。有点像中国人说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具体咋做?或许就是每天留点时间给自己,做点喜欢的事,同时别完全放弃努力。 总之,李银河的观点是个很好的提醒,让我们反思人生的优先级。但我觉得,它太绝对了。人生不是非黑即白,忙碌和悠闲可以共存。关键是你得清楚自己在干啥,别被外界推着走,也别彻底躺平。享受时间没错,但享受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是闲着,有时是忙活着。这样,生命才更丰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性学专家李银河说:“彻底的悠闲,无所事事才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最
老头的幸福生活
2025-09-25 07:35: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