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驱逐中国工厂的高管,企业资产也会被没收,剧本都是现成的,只是地点和演员发生了变换。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事,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走出去”的风险。中国企业这几年在欧洲投资很活跃,基本上带着最先进的技术和大笔资金,就想着多赚点市场份额。 结果欧盟一边说欢迎你建厂、一边又不断推各种调查和新规,开始限制技术流入,还通过巨额关税让中国电动车出口一下子变得非常难。 看似说是要公平竞争,其实就是希望借中国企业的力量发展本地产业,等到差不多学习和消化完了,这些合作也就没那么容易继续了。 这种套路并不新鲜,像非洲尼日尔那样的国家,中国企业曾经也以为带资金和技术能实现双赢,大举投资修炼油厂,给当地带去就业和设备。 才合作了没几年,当地政权觉得技术已经学到了,外部帮忙也差不多用得差不多了,马上翻脸,驱赶中国技术人员,拖欠借款,突然冻结账户。 等中国公司撤走了,那些本来运转得还不错的项目一下子就瘫痪下来,结果当地政府不仅没能独立发展,反而失去了关键支持,产业也跟着一块低迷,经济受伤最重的还是他们自己。 软性的距离和硬性的护栏是一样的套路。欧洲国家在表面上用法律、标准把关,一出政策就设好门槛,还经常优化和升级审查办法。 像2024年的各种电池和高科技补贴,明面上说是产业支持,实际上都把中国企业技术转让当成前提,没有皮的馅就进不去。 即使中国企业把工厂搬到欧洲本地,规则也不是一次定死的,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国家安全”或“市场公平”被突然翻旧账,临时加码。 欧盟担心得最重的就是本地产业话语权和长期技术主导。中国企业之所以有竞争力,看重的就是那套完整、成熟的供应链,和自家多年埋头苦干攒下来的研发优势。 如果一味配合当地政策去让步开放,不防着点,后面很可能就是投进去所有的技术和经验,没几年,别人就用同样的成果去跟你抢生意,到时候想收回主动权也晚了。 这类问题还不是欧洲独有,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难免会落入“拿了就甩”的怪圈。 哪怕一开始两边合作谈得再好,表面看起来很双赢,可只要核心利益分歧没有说清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脸。尤其是涉及油气和新能源这样的核心技术,今天合作,明天就可能分道扬镳。 现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欧美市场对中国优势技术的决心和警惕不断升级,法律条文和新标准层出不穷,多半就是防着中国的技术抢了自己饭碗。 从欧盟到一些新兴经济体,套路变的是手法,没变的是背后的利益逻辑,他们一边借中国企业推动产业升级,一边又步步为营设防火墙,就是舍不得核心命脉交在别人手上。 对中国企业来说,再诱人的新市场,也得提高核心资产的防线,别把关键技术大大咧咧送出去,还得在合同里规定清楚,必要时候能全身而退。 出海拼市场不是坏事,但该有的警惕不能丢,欧盟今天用规则,尼日尔昨天用行政命令,架势都差不多。以后只会越来越多,防护措施要准备到位,核心不能掉以轻心。
[下雨]一旦欧盟把技术搞到手,中国企业再把工厂建起来,马上就会像非洲的尼日尔那样
幕沧小澜
2025-09-24 18:43: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