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2年,大明行将咽气,面对锦州失守、洪承畴被俘的局面,崇祯突然决定与皇太极秘密议和,以求战略喘息。 明崇祯十二年到十五年,明清两边在锦州一带打得不可开交。明军总共十三万人马,领头的就是洪承畴,这家伙是福建人,进士出身,早年镇压过陕西的农民军,手段硬朗。清军那边十一万人,皇太极亲自坐镇,后金改大清没几年,正憋着劲儿往关里钻。起初,明军守锦州还算稳当,祖大寿那帮人死扛着,清军围了几个月也没啃下来。可皇太极不傻,他玩儿围点打援的把戏,等洪承畴带援军来,就在松山设下埋伏。结果明军中了招,全军覆没,锦州跟着丢了,洪承畴本人也成了俘虏。 这仗打完,明朝的关宁锦防线彻底崩盘,辽东门户大开,清军随时能杀进来。崇祯在京城听到消息,估计肺都气炸了,但手头兵少将寡,国库空空,哪儿还有力气再打? 洪承畴被俘后,没多久就投了清,皇太极对他那是客气得很,不杀不辱,还亲自劝降。洪后来在清廷混得风生水起,当了大学士,帮着出谋划策攻明。可明朝人眼里,他就是叛徒,卖国求荣的典型。话说回来,洪承畴在明朝也没少吃亏,崇祯用他时疑心重,言官们天天弹劾,搞得他里外不是人。被俘后想想前途,投降也算明智选择,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说不清是非。反正,明朝丢了这么个能打的将领,等于自断一臂。 锦州一失守,崇祯的日子更难过了。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闹腾,外有清军虎视眈眈,税收上不来,士兵欠饷,军心散了。崇祯这皇帝,登基时还想中兴呢,砍了魏忠贤,抓阉党,亲政搞改革,可架不住根子烂了,财政军事都跟不上趟儿。到1642年,他岁数才三十出头,就老成一副愁眉苦脸样。 这时候,崇祯想了个招:秘密议和。找来兵部尚书陈新甲,这家伙是江西进士,早年管过地方政务,懂边防事儿。崇祯让陈新甲私下跟清军接触,谈岁贡换和平。清军那边其实也累坏了,皇太极打仗打得精疲力尽,粮草跟不上,士兵冻饿交加。双方一拍即合,协议很快就敲定了:明朝每年给清军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清军回赠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搁现在看,这协议跟明朝早年的澶渊之盟差不多,买和平保时间,算盘打得精。 皇太极这人,努尔哈赤第八子,早年随老爸打仗,萨尔浒一役就露了头角。继位后改国号大清,搞汉化,拉拢汉人降将,军事上加强骑兵,行政上整顿八旗。表面仁义,骨子里野心大得很,对明朝从来没真心想和好过。这议和,对他来说就是喘口气,养精蓄锐再打。 陈新甲在家改稿子,困了就把文件交给书童抄。书童以为是普通军报,随手发成塘报,各部都看到了。明朝开国以来,就有“不议和、不纳贡”的铁规矩,文臣们最看重脸面,这下子全炸了。弹劾奏折雪片飞来,骂陈新甲卖国,骂崇祯丢祖宗的脸。崇祯顶不住压力,只好认栽,下旨杀了陈新甲,斩首弃市。陈新甲这人,本来是忠臣,执行皇帝命令而已,结果成了替罪羊。议和黄了,明朝丢了最后的机会。 清军缓过劲儿来,皇太极继续蚕食关外,洪承畴投降后还帮着出主意,搞得明军防不胜防。崇祯十六年,清军攻下宁远,防线全破。两年后,李自成进北京,崇祯上煤山自缢,明朝正式完蛋。皇太极没看到这天,崇祯十六年八月就病死了,传位多尔衮,继续入关。洪承畴在清廷活到顺治二十二年,才病死北京。陈新甲的尸首扔西市,没人收,曝尸几天。 这出戏,是大明末路的缩影。锦州丢了,洪承畴俘了,崇祯的议和梦碎了,一切都来得太快。历史没如果,但想想,要是陈新甲的书童多长个心眼儿,明朝会不会多苟几年?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