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杨成武南管头被袭和白求恩医校女生的悲惨遭遇略见一斑 中华古文化博大精深,看看这几个词“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过于仁慈的人不适合带兵打仗,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办法管理财务,过于善良的人无法做官。” 1939年的南管头,杨成武带着晋察冀一分区的战士刚打完一场硬仗,阵地上还飘着硝烟味。有战士发现山坳里藏着十几个溃散的日伪,提议立刻清剿,却有人动了恻隐——这些人里混着几个民夫,看着哆哆嗦嗦不像恶人。 就这片刻的犹豫,给了敌人可乘之机。那些“民夫”突然掏出藏着的短枪,外围还埋伏着另一股敌人,瞬间的枪声里,几个年轻战士倒在了血泊中。杨成武后来回忆这事,字里行间都是懊悔,他说战场容不得半分心软。 再说说白求恩医校的那几位姑娘,最大的李姐才22岁,扎着两条麻花辫,总把“救死扶伤”挂在嘴边。那天她们跟着担架队去转运伤员,本可以提前撤离,却因为多要带一个重伤员,耽误了半个时辰。 就是这半个时辰,日军的快速分队追了上来。姑娘们没带武器,只想着护住伤员,可敌人的刺刀哪管你是不是医护人员。最后只有一个躲在柴堆里的小护士活了下来,后来她说,当时真希望部队能“狠一点”,早点清掉周边的敌人。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慈”,是“善”啊?可在战争年代,对敌人的“善”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杨成武后来定下规矩,只要是战场周边,必须彻底排查,哪怕看着是老百姓,也要有战士警戒,这不是不信任,是吃过亏的教训。 老祖宗说“慈不掌兵”,真不是教咱们变得冷血。你看那些打胜仗的将军,哪个不疼自己的兵?但疼归疼,在关乎生死的决策上,半分私情都不能有。要是杨成武当时没犹豫,要是姑娘们能“狠心”放下伤员先撤,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哪有那么多“要是”?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它逼着你在“善”和“生”之间做选择。那些牺牲的战士、遇害的姑娘,她们的“善”没错,错的是我们误以为敌人也会讲“善”。这不是否定善良,是要给善良装上铠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慈不掌兵,杨成武南管头被袭和白求恩医校女生的悲惨遭遇略见一斑 中华古文化博大精深
优雅钢琴
2025-09-24 10:19: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