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让中国芯片扬眉吐气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太! 这个人就是黄令仪,被人尊称为“中国龙芯之母”,美媒称她为最可怕的人。 出生于1936年的黄令仪从幼时就历经了流离失所之苦,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见证了民不聊生的恐慌,这些在她的心中早早埋下了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志向。 在她参加工作时的自勉中提到“无论道路是多么曲折、艰难,她一定要把自己终身的努力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永远做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 在往后的工作中,她也一直是这样践行的。 1965年,黄令仪带领中国首个芯片研究团队,专注于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的研究。 尽管面临资料、人才、设备和材料的严重短缺,研究团队依然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制造出半导体三极管,并组装成中国首台空间计算机——“156组件计算机”。 这项研发成果开创了中国集成电路与计算机发展史上的新纪元,翻开了航天微电子与计算发展的第一页,该计算机随后被应用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停滞不前,而是投身于新的科研事业中。 即便黄令仪和团队成员面对来自国外的资料和技术封锁,开展科研攻关,终于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储存器,所研制的芯片也接近世界先进水准。 但是科研事业的道路总是崎岖不平的,之后没多久中科院由于经费紧张叫停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哪怕生活简朴,困难重重,她的拳拳爱国之心从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 1986年,中科院组建微电子中心。年过半百的黄令仪从头开始,充分利用学习机会,凭借自身韧劲开始从事微电子中心CAD的研究。 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令仪被派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芯片展览会,她在展会现场参观了一周,几乎跑遍展会所有摊位,却没找到中国的摊位。 黄令仪曾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由此坚定了黄令仪要“擦干祖国身上耻辱”的决心。回国后痛定思痛,一头扎进集成电路的研究中。 建立版图、时序库,研究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生成时钟树,进行全局规划……归国之后的黄令仪争分夺秒地泡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 之后即使已经退休了,一收到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立刻加入队伍,进行龙芯研发。在龙芯项目再次遇到难题时,二度出山,毅然踏上了新征程。 终于在2002年8月,中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 后来,在黄令仪和团队共同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并成功运用,龙芯一代代的迭代升级,都灌注着她的心血。 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在研发龙芯的这16年里,这位耄耋老人用瘦弱身躯挺起民族的脊梁,哪怕竭尽心力也要彻底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让中国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局面。 她的一生,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
“对中国封锁光刻机,最后活不下去的会是西方企业”——荷兰光刻机巨头的这句话,戳
【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