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富过17代的家族,坐拥上海近一千栋房屋,子孙大都上哈佛,中国竟然有一个家

如梦菲记 2025-09-23 17:43:54

中国唯一富过17代的家族,坐拥上海近一千栋房屋,子孙大都上哈佛,中国竟然有一个家族可以做到荣盛不衰,从第一代祖先贝兰堂算起,到现在都富了足足有17代了,上海的房产达到了上千栋,孩子也都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的老话常说“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家族的财富和荣耀往往只能维持短暂的繁盛,可这句话放在苏州贝氏家族身上,却显得苍白无力。   这个家族,从明朝一路走到今天,足足延续了十七代,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在一个又一个时代里写下新的篇章,有人说这是运气,可细细去看他们的故事,才发现其中藏着更深的秘密。   故事得从嘉靖年间说起,那时的苏州是江南最繁华的城市,商贾云集,车马喧嚣,贝氏的先祖贝兰堂带着一手医术,从浙江兰溪迁到苏州,在这里扎下根来。   他开的药铺与众不同,看病从不乱要价,遇到穷苦人家甚至分文不收,别人以为他傻,没想到这种踏实和仁心,反而成了他最大的资本,药铺生意越做越大,名声渐渐传开,贝家的根基就这么打下了。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贝家已经是“苏州四富”之一,可他们并没有沉迷在财富中享乐,而是把更多心思放在教育和家风上,第七代的贝慕庭,不仅扩大了产业,还出钱购置书籍,修建书房,聘请名师教导族中子弟。   逢灾荒之年,贝家低价卖粮,还把欠债的借条当众烧掉,免去百姓负担,这样的举动,让他们的财富带上了温度,也让贝家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时间推到清末民初,那是无数家族轰然倒下的年代,贝家却迎来新的转折,十三代的贝润生,年轻时在上海颜料行当当学徒,靠着勤奋和聪慧,硬是从底层做到了“颜料大王”。   他随身常带一把金算盘,算账精准到让洋商都心服口服,后来他又凭借敏锐的眼光,把赚来的财富投入上海房地产,最高峰时竟持有上千栋房产。   更难得的是,他不把钱仅仅用于享乐,而是花重金修缮早已破败的狮子林,把这座苏州名园变成全族共享的场所,最终还捐献给国家。   与他同时代的贝理泰,则把家族带入了金融业,他创办银行,首开“一块大洋起存”的账户,让那些从没想过能进银行的普通百姓第一次成了客户。   这一举措,在当时是开天辟地的创举,他的儿子贝祖诒后来更是在中国金融界举足轻重,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总裁。   抗战时局动荡,他却坚守操守,不带走一分公款,保全了国家资产,一个家族能出这样的后人,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从小养成的骨子里的规矩。   再往后,贝聿铭的名字让世界都记住了贝氏,少年时,他常在狮子林中玩耍,那些曲折的回廊、精巧的假山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的审美。   后来他走出国门,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设计了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苏州博物馆等传世作品。   哪怕长期旅居海外,他也始终称自己是苏州人,还给三个儿子都取了带“中”的名字,寄托着对故土的深情。   贝家的秘诀,其实藏在祖训里:“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他们明白,财富会散,但教育与品德才能真正传下去,于是他们代代重视读书,不分男女,都要接受教育,还资助贫困的族人求学。   从清末开始,就有人被选派出国深造,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的校友录里,都能找到贝家的名字,婚姻上,他们也格外谨慎,讲究文化与价值观的匹配,保证后代既有学识也有家风。   这种价值观,延续到了今天,2023年,贝氏后人还向苏州博物馆捐赠巨款用于文物修复,延续着“财富属于社会”的信念。   如今的贝家子孙,散落在世界各地,从事金融、建筑、环保、文化遗产保护等事业,却依旧低调,不炫耀,不张扬。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能让家族兴盛的,不是数不清的房产和财富,而是那一代代传下来的德行、学识与责任感,财富或许会被分光,房子也可能倒塌,但教育与精神可以跨越百年,继续发光。   很多人感叹中国历史上多少豪门望族,最终都没能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可贝家用十七代人的坚守证明,另一条路是存在的。   真正的长久繁荣,不是依赖财富的堆砌,而是靠价值观的传承与代代人的坚持,你若问,今天的中国还能不能再出现一个这样的家族?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文汇报——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贝聿铭家族为何传承至今:“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

0 阅读:12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