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

如梦菲记 2025-09-23 14:43:54

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一条,可是一向对他恨之入骨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682年,台湾收复的捷报传到京城,姚启圣却在返京的路上心中沉甸甸的,他明白,这场胜利看似是他一生的巅峰,却很可能成为压在自己头上的利剑。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将相大多结局凄凉,他不敢奢望太多,只想以一身清白换得一丝善终。   姚启圣本是浙江会稽人,少年时就与众不同,他不爱与同伴玩耍,偏好翻阅市井流传的武侠话本,心中暗暗崇拜那些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大侠。   久而久之,他也养成了仗义执言的性格,乡里有人受欺,他往往第一个站出来,虽力量单薄,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正是这股侠气,后来既成就了他,也让他屡屡陷入困境。   明清易代,天下动荡,他辗转闯荡各地,在通州曾与豪强结怨,为了复仇,他选择加入清军,靠勤奋操练和屡立军功逐渐爬升,甚至做到知州,那时他已学会了如何在庙堂中与人周旋,可骨子里的侠气并未泯灭。   当年受辱的土豪在堂下瑟瑟发抖,他冷眼审判,毫不留情,事毕却辞官不做,转身离开,如同一个江湖客,而非循规蹈矩的官员。   这种性格让他的仕途坎坷,重返官场后,他在香山任知县,因开海贸易解决百姓温饱,却违背了海禁,最终被弹劾罢官,两度遭贬,他却依旧不改本色。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福建耿精忠叛乱,他散尽家财,拉起义军支援清廷,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智谋,夜袭敌营,放火焚仓,奇招迭出,使叛军军心大乱。   他和儿子更自掏腰包筹饷五万两,这在那个人人趋利的年代尤为罕见,他的声望随之大涨,终至位列福建总督,肩负起收复台湾的重任。   台湾的郑氏集团根基深厚,水师如蛟龙出海,屡屡劫掠沿海,姚启圣深知硬战不行,于是布下三重手段,首先实行迁界禁海,逼迫沿海百姓内迁,断绝郑氏补给,这一措施虽惹人怨恨,却收到了效果。   其次他不断派人离间策反,成功说服施琅归降,施琅与郑氏有血海深仇,既懂水战又志在报仇,成为清军最有力的将领。   最后他竭力筹措粮饷,不惜借贷,甚至抵押家产,确保前线不至断供,这些举措在澎湖决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683年,施琅大败郑军,郑克塽开城投降,台湾重新归入版图。   然而,大功告成的姚启圣没有喜悦,他太清楚历史的残酷:汉臣若功劳过大,往往不为皇帝所容,入京的路上,他将家产分给佃户,仿佛在做最后的交代。   康熙素来对他心怀嫌隙,他直言敢谏,屡次让皇帝下不了台,顺治年间更有遗旨“不录用”,康熙虽因时局起用他,却未必会容忍他功成之后继续存在。   京城的气氛果然令人窒息,康熙表面上笑着迎接,称其“功在社稷”,却并未大肆封赏,姚启圣听懂了言外之意,立即叩首,推辞功劳,请求告老还乡。   康熙权衡再三,赏赐金银,允其回乡,这既避免了寒了天下士人的心,又消除了潜在威胁,帝王的算计与老臣的退让,在那一刻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归乡后的姚启圣,病体日衰,一年后便在福州辞世,享年六十,身后虽获追封,却未得到与其功绩相称的地位,史书多将收复台湾的首功记在施琅名下。   他的名字逐渐湮没在历史尘埃中,唯有地方的祠庙与碑刻,依稀记录着他曾经的风雨人生。   回望姚启圣的一生,从少年的侠气,到仕途的沉浮,再到乱世中的奇谋,他始终以“非常之举”立身。   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屡遭打击,却也屡立奇功,康熙对他的态度,既有帝王的疑心,也有对功臣的保护,杀他无名,留他则需限权,于是给予赏赐与放逐,这既是智慧,也是冷酷。   历史的舞台上,姚启圣不是最耀眼的名字,却是最有意味的人物之一,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功臣的宿命,也折射出帝王与大臣之间永恒的张力。   他的一生告诉世人,侠气可以成就功业,却难以融入权力的规则,而帝王之术,终究要在大义与猜忌之间求得平衡。   台湾的归附,固然是他留下的最大功绩,但更值得后人思索的,是他如何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以一介侠骨之心,走出一条极不平凡的仕途之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