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一阵见血:“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美国却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能挣到钱,可人才留不住,这与环境有关!短短2句话,点破了问题的根本,发人深省! 对全球最顶尖的那群人来说,一份高薪和一台顶级设备,早已不是选择一个地方的全部理由。他们现在更关心的是,一个地方能不能让他们的想法尽快落地,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去改变点什么。 2022年,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回到深圳创办医学科学院,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信号背后,是中国学术土壤的变化。有报告统计,在全球顶尖科技期刊上,中国作者的论文占比已经达到28%,排在世界第一。在自然指数衡量全球科研实力的榜单上,前十名的机构里有九个都在中国。 学术圈之外,产业界的变化来得更猛烈。中国的超大市场、海量数据和五花八门的应用场景,给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这些新技术提供了一个在别处很难找到的试验场。 在这里“更容易成事”,成了许多顶尖人才回来的一个朴素答案。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公司,正拿着极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充足的研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招揽人才,很多有国际经验的华人和留学生都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数据显示,光是人工智能领域,从2013年到2016年,回国人才的年均增幅就超过14%,其中超过四成的人来自美国。 可是,就在十多年前,完全是另一个版本。媒体人邱震海曾描述过一个事实,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顶尖人才确实是往外走的。那时候,“人往高处流”这句话,说得实实在在。许多人用脚投了票。 这是对科研环境最现实的判断。2017年,颜宁选择了普林斯顿。2018年,数学家许晨阳也从北大去了麻省理工,他曾坦言,国内学术圈的风气有些浮躁,论资排辈的现象也确实存在。 他们不是孤例。当时,清华、北大的顶尖毕业生里,有很大一批都去了美国深造,后来不少人也就留在了那里。 2006年,光是这两所学校,就有上千人去美国读博士,之后几年,每年出国的留学生总数更是涨到了三四十万。 那时的美国,吸引力是实实在在的。顶级的实验设备、给得足的科研经费、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还有终身教职这种稳定的职业保障。对一个真想安下心来做研究的人来说,这几乎没法拒绝。 这种吸引力的底层,是美国建立的一整套能让好想法走到底的系统,从实验室里的一个念头,一直到推向市场。 特斯拉的马斯克来自南非,谷歌的皮查伊生于印度,他们的故事就是这套系统最好的说明。2016年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超过三成的科技创新者都是移民。可以说,撑起美国科技地位的,正是一个庞大又多元的全球精英群体。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它世界级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比如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它们本身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世界最聪明的人。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敢于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巨资,让科学家可以少一些后顾之忧。再加上相对灵活的签证政策和一种容忍失败的文化,美国实际上是把全世界当成了自己的人才储备库,在全球77亿人里挑选头脑。在过去,这种优势几乎是决定性的。 信息来源:台海网,2025年9月22日。
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一阵见血:“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美国却在
诗词格律大讲
2025-09-23 13:42:54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