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熊德龙出生在印尼的一家孤儿院,他的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印尼人,刚出生不久,由于种种原因,熊德龙便被亲生父母遗弃,在那个陌生的环境里,他没有亲人的关爱,直到两年后,命运的转折出现了。 一对来自中国广东梅州的华侨夫妇走进了孤儿院,他们经营着一家面馆,生活贫困,却依然选择收养这个瘦弱的混血男婴,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德龙”,寓意着希望他未来有像龙一样的高尚品德和飞跃人生的勇气。 尽管养父母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们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为了让熊德龙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们坚持让他读书,并亲自教他写汉字、讲述中国的故事,黄凤娇母亲用温柔的客家话给他讲述祖国的山川河流、历史文化,让他从小就有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 生活的压力并没有让这个年轻人放弃梦想,16岁时,熊德龙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辍学去工厂打工,在那个狭小的工厂里,他不仅靠双手挣取生活费,还在空闲时学习生产工艺。 两年后,他筹集了资金开了一家小作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然而命运却没有轻易放过他,一次突如其来的大火摧毁了他的工厂,他不仅失去了之前的努力,甚至背上了债务,面对困境,他没有退缩,而是依靠养父母的无私支持,重新振作。 熊德龙的父母并没有指责他,反而将自己仅有的存款和房产变卖,用这些钱帮助他重新起步,这样的无私支持,让熊德龙深深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他也决定为此努力一生。 经过艰苦的打拼,他从烟酒生意做起,后来涉足了房地产、酒店等多个行业,最终成为了一位跨国企业的成功商人。 尽管他在国外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就,熊德龙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他时刻想着养父母的故乡,梅州。 他将目光投向了家乡,为了回报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他决定将自己所获得的财富用来回馈社会,熊德龙从1979年起,便开始不断将资金投入到中国,尤其是梅州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他捐建了多个学校、医院,甚至资助修建了当地的桥梁和公共设施。 不仅仅是在梅州,熊德龙还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地区,他关心偏远地区的教育与发展,特别是在云南、贵州、吉林等地,他资助了大量的希望小学,让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同时他还设立了奖教金,激励那些在贫困地区坚守教育岗位的老师们,他希望用这种方式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熊德龙的善行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他创办了《国际日报》,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 他通过各种途径,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他的努力打破了不少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重新审视中国。 熊德龙始终坚信,“归属感”是通过情感和认同来建立的,他没有中国的血液,但他心中却有100%的中国心。 尽管生活在海外,他始终把中国视为自己的家园,每一次回到梅州,他都会去看望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带去营养品、与孩子们合影,他的每一次行动都证明着他的心与家乡的深深联系。 熊德龙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努力与奉献,改变了自己和他人命运,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归属感的力量源于对文化的认同和对家国的责任,而他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中国的爱与责任。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历史趣闻星
2025-09-23 12:00: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