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英雄黄继光的遗体照片,黄继光遗体抢回时血已流干,双手高举难入

名城探寻 2025-09-22 21:47:39

1952年,上甘岭,英雄黄继光的遗体照片,黄继光遗体抢回时血已流干,双手高举难入殓,四名卫生员哭成泪人,后来卫生员清洗了黄继光身上已经凝固的黑色血块,并将被打穿的胸膛缝合好,重新为他穿上了崭新的军装。那件被射得稀烂的旧军装,至今存于博物馆中。 黄继光来自四川中江的一个山村,父亲早年间被地主逼债病逝,十岁的他就被迫去地主家放牛抵债,常常吃不饱饭,野菜是家常便饭。 1949年家乡解放后,他第一个报名参加民兵,活捉过逃亡地主,还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征兵时,他又是村里第一个报名的,因为身材较矮起初没被选中,是他参军的热情打动了征兵营长,才得以破格入伍。 到了部队,他一心想上前线杀敌,哪怕被分配到后勤,也把每样工作都干得出色,还立过三等功,加入了青年团。他在给母亲的家书中说,要做到不立功不下战场,这朴素的誓言成了他战斗的信念。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在四平方公里的高地上倾泻了一百九十万发炮弹和五千枚航弹,最多的一天就有三十万发炮弹落下,山头被打成半米深的粉末堆。 黄继光所在的营与敌人激战四昼夜后,奉命夺取五九七高地九号阵地。接近拂晓时,部队被零号阵地的火力点阻挡,这个阵地是通向主峰的最后一道关,拿不下来就会贻误整个战机。 连续三次爆破都没成功,连队能战斗的人已经没几个了,连长都准备亲自上战场。这时黄继光站了出来,请求执行爆破任务。 他带着两名战士匍匐前进,还没靠近火力点就被敌人发现。照明弹把阵地照得像白天,机枪火舌疯狂扫射,一名战友当场牺牲,另一名战友重伤倒地,黄继光的左臂也被打穿。他忍着剧痛继续爬,身下的碎石被血染成暗红,拖出了十多米长的血印。 靠近地堡时,他甩出最后一颗手雷,只炸掉了地堡半边。就在部队准备冲锋时,残存的机枪又响了起来,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已经没有弹药的黄继光,突然用胳膊撑起身体,左手抓住地堡旁的麻包,朝着喷着火的枪口扑了上去。 战友们冲上阵地时,发现他的身躯还压在射击孔上,双手牢牢抓着麻袋,胸膛紧紧堵着枪口。他的腿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胸膛被火药烧黑,布满蜂窝状的弹洞,血早就流干了。大家都明白,他是凭着最后一口气完成了这个壮举。 卫生员们抬回他的遗体时,眼泪止不住地流。 遗体僵硬,双手始终保持着高举的姿势,根本没法放入棺材。他们小心翼翼地清洗那些已经凝固成黑色的血块,每擦一下都忍不住发抖。缝合被打穿的胸膛时,针线穿过皮肉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四个大男人哭得像孩子。 他们给黄继光换上崭新的军装,那件满是弹孔的旧军装被小心收好,如今在博物馆里静静陈列,衣服上的每一个破洞都在诉说着那场战斗的惨烈。 黄继光牺牲后,部队迅速攻占了高地,全歼守敌一千二百多人。他被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他的母亲邓芳芝得知消息后,没有哭,只是坐在村口望着儿子离开的方向,后来又把小儿子也送上了战场。毛主席接见她时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 如今,黄继光生前所在的连队每天点名,第一个呼点的永远是黄继光,全体战士齐声答到。 七十多年过去,那件旧军装依然带着硝烟的痕迹,它存放在博物馆里,不是为了展示战争的残酷,而是为了提醒每一个人,曾经有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安稳。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精神就像这军装的纤维,早已织进了民族的筋骨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