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让中国芯片扬眉吐气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9年的国际芯片展上,中国展台空无一物,那种场景让在场的中国科学家都感到心里发紧,很多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不可能造出自己的芯片,即便造出来也会落后世界二十年。 听到这些话的黄令仪心里非常痛,她清楚地知道,科技落后就意味着受制于人,对于她来说,这不仅是一句嘲讽,而是一种鞭策。 黄令仪1936年出生在广西全州,她的童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日军轰炸让她和家人不断搬家逃难,她从小便体会到国家贫弱的代价,母亲告诉她,国家必须强大,人民才能过安稳日子。 这句话成了她一生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她的家庭因为历史原因一度陷入困境,几乎无力供她继续读书。 幸运的是学校的老师为她申请了助学金,让她得以完成学业,她把这看作国家给予的机会,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知识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后来又到清华大学进修半导体专业,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的人才极少,她算得上最早一批。 1960年毕业后,她回到华中工学院,着手建立半导体实验室,那时条件非常简陋,实验器材大多是自己动手拼凑的。 几个月后,她带领团队完成了半导体二极管的研制,虽然只是基础元件,却是中国在这个领域起步的重要一步。 三年困难时期,实验室因为缺乏资金被迫停止,她只能服从安排,调到中科院计算所工作,新的岗位没有让她放松,她负责带领团队研制半导体三极管。 为了保证进度,大家采用三班倒的方式工作,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让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问世,这台设备后来被用于卫星发射,成为“两弹一星”工程背后的关键技术。 1977年,她又主持集成电路研制任务,研制出的存储器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这是当时国内少有的高水平成果。 正当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时,1984年中科院因经费不足取消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十几年的努力似乎白费,她在办公楼外失声痛哭。 尽管打击沉重,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转到微电子中心,从零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新技术,那时她已经五十多岁,但依然每天钻研图纸和软件,坚持跟上国际发展。 1989年她去美国参加国际芯片展,发现展馆里琳琅满目的产品中没有一件来自中国,她在日记中写下“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这让她更加坚定要让中国芯片出现在世界舞台的决心。 此后,她继续在科研一线工作,申请了多项专利,2000年,她带着团队研发的芯片在德国参展并获得奖项,这证明中国的技术已经开始得到国际认可,但她很清楚,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化,依旧要依赖进口。 2002年,已经66岁的她接到中科院的邀请,参与“龙芯”项目,项目启动资金只有一百万,经费紧张,设备落后,但她没有犹豫。 非典时期,她和年轻科研人员一起住在实验室,连续几天不合眼,全力解决设计难题,经过无数次实验,中国第一颗自主CPU“龙芯1号”终于诞生。 虽然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这颗芯片真正能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在核心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龙芯”很快在卫星、战机和高铁上得到应用,打破了国外垄断,国产芯片不仅节省了巨额采购费用,也让国家在战略安全上有了更大主动权。 她与团队随后又研发出“龙芯2号”和“龙芯3号”,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国产芯片序列。 在科研成就背后,她的生活一直很朴素,几十年来,她一直住在老房子里,用着旧家具,床铺是丈夫亲手制作的。 有人不理解她为什么不享受清闲,她只说“价值观不一样”,她经常回到家乡探望母校,鼓励年轻人投身科研,相信他们能比自己这一代做得更好。 她八十多岁时仍然在实验室,为年轻人修改芯片方案,2019年,她获得夏培肃奖,这是对她一生工作的肯定。 2023年她离世,但她留下的不只是几代芯片,更是一种精神,她用一生证明,只要坚持,总能在世界科技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今天的中国芯片行业仍在追赶,但已经走出依赖的困境,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继承她的信念,把“自造芯片”从梦想变成现实。 黄令仪的一生,是中国芯片发展历程的缩影,从战火中走出的少女,到白发苍苍仍坚守实验室的科学家,她用几十年的坚持回答了世界的质疑,中国芯片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她点燃的火种已经照亮了方向。 信源:中国青年报——纪念黄令仪先生诞辰87周年: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
“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
如梦菲记
2025-09-22 15:45:27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