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最近提出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 他说现在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都不奇怪,用机器人端盘子也不稀奇,就连AI写文章都司空见惯了。 但他觉得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这话说得挺在理,让人不由得想想:现在的科技发展是不是真的走岔了道? 其实早些年的人工智能还挺“纯粹”的,主要待在实验室里帮科学家算算复杂数据,离普通人的生活远着呢。 那会儿大家觉得AI高高在上,跟日常生活扯不上关系。 变化就发生在这十来年,深度学习技术突然火了起来,不少大公司开始砸钱搞无人车,眼睛就盯着司机和物流这些岗位。 无人商店也是,用传感器取代人工结账,买东西刷个脸就走,方便是方便了,可多少收银员就这么下了岗。 酒店用机器人递毛巾,餐厅让机械手送菜,听着新鲜,实际上不就是抢服务生的饭碗吗?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现在的科技公司了。 它们好像特别钟情于替代那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但对那些真正能救人于危难的技术反而兴趣不大。 想想也是,开发送快递的机器人多容易啊,市场大、来钱快;可是研发能冲进火场救人的机器人呢?难度大、成本高,还不一定马上能赚钱。 这么一比,就知道为什么企业都爱往容易的地方钻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科技发展也不能全怪企业。 毕竟企业要生存要赚钱,肯定先挑那些容易见效的领域下手。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些真正重要的、能拯救生命的技术创新谁来做?比如高层建筑消防,现在还得靠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往上冲;排雷排爆更是危险,稍有不慎就会付出生命代价。 这些领域太需要智能科技来帮忙了,可目前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咱们国家其实一直在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来引导科技发展方向。 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市场的力量确实很大,企业的选择往往跟着利润走。 这就需要更好的引导机制,让企业愿意去啃那些“硬骨头”。 毕竟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人类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简单地替代人力。 现在有些专家也在呼吁,说人工智能应该更多关注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 比如可以研发能协助消防员工作的智能装备,能帮助排雷的机器人,能替代人工进行高空危险作业的智能系统。 这些技术可能不如无人商店那么吸引眼球,但它们的社会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句,其实已经有些机构在尝试这些方向了。 只是相比那些热门的商业应用,它们的声量小得多,获得的关注和支持也不够多。 这挺可惜的,因为这些领域才是最需要技术突破的地方。 人工智能到底该往哪里走?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 科技公司不能光盯着赚钱容易的领域,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投资者也不能只看短期回报,更要关注技术的长期价值。 而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多关注那些真正能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创新,用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来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向。 参考:澎湃新闻——讲座预告|城市低空出行:载具、孪生及瓶颈管控
终于看懂了是怎么回事了罗永浩:我就问你,你这么贵的餐厅,老百姓花几百块来吃你的
【9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