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以为,1945年我们打台湾,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高科技"战争,错了,真相是,台军,正在把硫磺岛上,那个让美军付出了28000人伤亡代价的“坑道战“战术,原封不动地,搬进台湾的中央山脉! 要理解现如今台军的选择,就得从硫磺岛那段惨烈的战史说起。 七十多年前,美军以为凭借舰炮和轰炸机,可以在几天内把小岛攻下,没想到日本指挥官栗林忠道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打法。 他放弃了正面冲锋,而是把整个岛掏空,挖出纵横交错的坑道,把部队和火力点都藏在地下。 美军一轮又一轮的轰炸,炸碎了地表,却很难伤到主力。 登陆部队一旦靠近,日军就突然从射击孔里开火,再迅速退回坑道。 整整三十多天,美军才付出近三万人的代价拿下这块弹丸之地。 那场战役成了“防御拖延”的典型案例,让后人既震惊又警惕。 台湾研究这个战例后发现,中央山脉的条件与硫磺岛有某种相似。 山脉绵延三百多公里,岩层坚硬,地势复杂,自然适合挖掘深藏的工事。 于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们就在花莲开凿佳山基地,把山体内部挖出庞大的洞库,能停放数百架战机,还配有弹药库、油料库和通讯设施。 在台东的石子山,也修建了能容纳几十架飞机的地下机库。 这些设施像一座座隐蔽的“地下迷宫”,对外几乎没有显露,战机可以在内部完成挂载和维护,然后直接从山洞跑道起飞。 台军的设想很明确:如果冲突爆发,外部机场势必会遭遇精确打击,地面跑道可能被炸毁,而藏在山体深处的战力还能保存下来。 除了空军,中央山脉里还布满坑道和防御工事,通道之间相互连通,内部储备粮食和淡水,理论上可以支撑数月。 西部平原修建了抗炸机堡,外岛的马祖等地也布置了大量永备工事。 整个防御体系被描绘成一条纵深的“地下长城”。 在这种构想里,海滩只是诱敌入口,真正的决战要拖到山地纵深,借助地下火力网,把攻方拖进消耗战。 听上去像一套完整逻辑,但问题也显而易见。 硫磺岛能拖住美军一个多月,很大程度依靠的是日军当时极端的战斗意志,那种“玉碎”心态不是现代社会能复制的。 现代战争更讲究士气与补给链条,而地下工事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些难题。 困在山洞里,空气、饮水、药品、能源都有限,一旦补给被切断,士兵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会率先崩溃。 关键的是,今天的侦察和精确打击能力远远不是二战可比。 高分辨率卫星可以捕捉微小变化,无人机能在低空探测,探地雷达甚至能发现地下空间。 再坚固的坑道,只要入口、通风口、滑行道暴露,就可能成为被点名打击的目标。 穿透弹、温压弹的威力足以让地下空间变成陷阱。 解放军在训练中早已把“清剿地下工事”列为重点内容,从火焰喷射、爆破,到心理喊话和电子压制,都有完整预案。 与当年的美军不同,解放军在补给和轮换方面更有优势,不会陷入“弹药打光”的窘境。 台军押宝的所谓“消耗战”,实际上很难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与其说是在模仿硫磺岛的战术,不如说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在一条高风险的赌路上。 越是把钱和精力砸进这些地下工程,越可能忽视社会民生的真实需求。 民心才是最重要的根基,当士兵和百姓不认同“以武拒统”的路线,再厚的混凝土也变不成安全感。 战争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较量,地下工事能买到时间,却买不到胜利。 硫磺岛的结局已证明了这一点,台湾再怎么模仿,也改变不了战略格局。 大陆的目标不是某一个洞库,而是实现国家统一,这是大势所趋,延缓,不等于逆转。 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山体内部,而在民生安稳与和平发展的道路上。 把命运寄托在“挖洞自保”的幻想上,只会让社会承受更大压力。 地下长城也好,钢铁堡垒也罢,都挡不住时代的趋势。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拖延只会制造更大的代价,唯一能带来真正安全的,是顺应大势、寻求共赢、和平统一。
美媒称美国战争经验没用,如果和中国打,没有代差就不会打了美国《国家利益》最近那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