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人凤下令处决朱君友。朱君友被带出牢房后,发现押他去刑场的两个特务老摇头,还示意他别说话。 1949 年 12 月 6 日深夜,成都将军衙门看守所走廊里,满是特务皮靴的沉重响声。32 岁的朱君友被粗暴拽出牢房。 朱君友是 “朱半城” 家的六少爷,早做好赴死准备。他把贴身的金丝眼镜、呢子大衣塞给同牢房的徐孟生,又隔着铁栅栏,和杨伯恺、王伯高交换了最后一个坚定眼神。 这时,寒风吹起他的破囚衣,押送的两个特务突然频繁摇头。朱君友借着马灯光,看清领头特务腰上 “四川省行辕” 铜牌 —— 那是妻兄杨夷甫的私章。 另一个特务悄悄塞给他半块玉佩,这是他和妻子杨汇川的定情信物。 这场变故,让朱君友成了 “十二桥惨案” 36 名死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后来在中和场亲戚家,他才知道营救背后,是金钱、权力和人情织成的复杂关系网。 朱君友的故事要从 1917 年说起。他出生在成都东大街朱家大院,朱家有 “朱半城” 名号,据《成都市志》记载,家产能抵半个成都城。祖父朱茂先靠煤炭生意发家,还常做善事。 虽是含着金汤匙的六少爷,1938 年朱君友却换上灰布长衫,加入成都大众抗敌宣传团。 原民盟成都市委会史料记载,朱君友瞒着家人,把祖产三间铺面改成地下党联络站。1947 年,又将春熙路 “义记银楼” 二楼设为秘密据点,地下党在这开过二十多次重要会议。 1946 年,朱君友违背 “父母之命”,和杨汇川办了西式婚礼。杨汇川是辛亥革命元老杨维之女,13 岁入共青团、就读川大,是进步青年。 这段婚姻改变了朱君友的人生。杨汇川的表舅是民盟创始人张澜,密友里有地下党员,在她影响下,朱君友每天深夜听新华社短波,整理情报成密信。1949 年 11 月,他在玉带桥遭特务搜查,口袋里的《华西日报》进步版面和联络暗号,成了 “通共” 铁证。 朱君友被关进玉带桥看守所,身高一米八的他遭 “鸭儿浮水” 等酷刑。特务档案记着他 “遍体鳞伤仍只字未吐”,审讯官都惊讶:这个能买下整条春熙路的富家子,比普通党员还坚韧。 后来他被转去将军衙门特委会监狱,已做好牺牲准备。牢友回忆,他常唱《松花江上》鼓舞士气,还把鞋底藏的半块银元,塞给饿得奄奄一息的学生犯。 1949 年 12 月 3 日,毛人凤在成都娘娘庙街 38 号军统蓉站会议室,签署 “一律枪决” 批示。名单上 36 人包括杨伯恺、王伯高、21 岁的华西大学生毛英才。 但朱君友的名字被划掉了 —— 杨夷甫用十根金条买通徐中齐的弟弟徐季达,而徐中齐当年是靠杨维提携才进特务系统的。 晚年朱君友在回忆录里写:“这不是革命的胜利,是旧世界的规则救了我。”1949 年 12 月 7 日深夜,特务押 32 名同志去十二桥防空壕时,他正躺在中和场农家土炕上。 他后来知道,烈士们最后喊出 “中国共产党万岁”,声音响彻云霄;王干青挣脱嘴里的棉团高呼,连行刑特务都下意识停手三秒。 这场营救不仅留下他的命,更藏着时代矛盾:杨维的提携之恩、十根金条的贿赂,和他的革命理想激烈冲突。 1950 年 1 月 4 日,朱君友亲眼见烈士遗体发掘,当场痛哭。35 具遗体里,杨伯恺仍紧握着钢笔,王伯高手里攥着半块没写完的诗稿。 作为幸存者,朱君友余生都在纪念烈士、反思历史。政府给的优渥待遇他多次拒绝,坚持住青羊宫附近老宅,只因离十二桥烈士陵园仅三公里。 2004 年,87 岁的朱君友在病榻上对子女说:“我活下来不是幸运,是 35 位同志让给我的机会。每次过十二桥,都能听见他们喊‘继续前进’。” 晚年朱君友从不用 “幸存者” 身份谋好处,常带白菊去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前站很久。 有人问他为何不吐情报,他说:“只是知道做的事对,不能对不起相信我的人。” 他还把经历讲给后代,叮嘱别忘牺牲的同志,要记着这份恩情。 直到生命最后几年,视力听力变差的他,仍让子女扶着去十二桥:“多看看他们,心里才踏实。” 2004 年朱君友去世,他留下的不只是幸存者的故事,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如今提 “十二桥惨案”,人们仍会想起这位 “朱半城” 六少爷,记得他的勇气和对烈士的缅怀。
1951年,大汉奸刘雨田被枪毙时仍在喊:我这辈子为皇军效力,值了!刑场上的喊声刺
【12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