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级富豪苏世民,公开放话:“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 随后,他捐

巧珍 2025-09-20 18:45:14

美国超级富豪苏世民,公开放话:“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无法战胜的对手!” 随后,他捐款7亿元给清华大学造就一座“苏世民学院”,还把大部分投资业务转移到中国,只因他坚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苏世民是谁?在美国金融圈里,这个名字跟“钱”几乎是画等号的。 他是黑石集团的创始人,掌管着超过5700亿美元的资产。外界称他是“私募界的巴菲特”,但他比巴菲特更敢下注全球趋势,尤其是中国。 2025年,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毫不掩饰地表示:“美国正在把中国逼成一个无法战胜的对手。”这番话在华盛顿引发不小震动。 可这不是一时情绪发泄,而是他多年观察后的判断。随后,他用一笔实打实的捐赠给出了行动答案:7亿元人民币捐给清华大学,设立“苏世民学院”。 理由很简单——他相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早在2005年,苏世民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当时他去看了场杂技表演,演员中途失误,结果下场再练,重新登台,完成动作,观众鼓掌叫好。 这件事他一直记得。他说,那一刻他明白了,中国人做事,是拿命拼的。 文化部的一位官员对他说:“中国人做事追求卓越,一次不成功就再来一次。”苏世民点头称是,然后回去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市场。 他不光看人,还看趋势。他看到中国市场庞大、基础设施完善,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领域发展迅猛。 相比之下,美国一边封锁技术,一边不断脱钩,反倒激发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苏世民的判断是,这种对抗,只会让中国变得更强。所以他决定押注中国。 2013年,他宣布拿出1亿美元,在清华大学建设“苏世民学院”。这不是普通的教学楼,而是一座面向全球招生、培养未来领导者的学院。 模式参考的是牛津大学的“罗德奖学金”,但更现代、更国际化。每年只招100人,录取率甚至低于哈佛。 学生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美国人占45%,中国人占20%,其余来自世界各地。目的就是让未来的全球精英,在中国读书、生活、了解这里的文化和制度。 但苏世民没有停在教育。他是真金白银把黑石的投资往中国转。2023年,黑石在中国投资了48亿美元。 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翻了一倍,达到了97亿美元。他们投的是实实在在的产业,比如广州的空港物流园,黑石在2020年花了11亿美元买下。 2025年,他们还计划以超过20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SOHO中国,虽然最后因为监管原因没谈成,但这笔交易本身说明了态度。 不仅如此,到2025年初,苏世民再次访华,明确表示黑石手里有1500亿美元的可投资现金,其中一大部分将用于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 他说,看好中国的根本不是GDP数字,而是这里的制度韧性、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 苏世民学院也不是一个摆设。它已经成为全球精英来中国交流的重要平台。 很多西方学生在这里读完书,回去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以前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这就是苏世民的目的——用教育搭桥,而不是用意识形态筑墙。 黑石的投资也在不断优化。比如2025年,他们把一批华南物流资产以27亿元卖给了中国平安集团,既套现,又稳住了布局。 在科技和基础设施领域,他们仍然在寻找长期机会。苏世民的思路其实很清晰。他一直是那种在别人恐慌时进场的人。 1987年股灾,他抄底。2008年金融危机,他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希尔顿酒店,几年后赚了几十倍。 这次,他押注中国,也是出于同样的逻辑。不是感情用事,而是看准了方向。 他认为,美国现在的对华政策,是把竞争变成了对立。这种做法短期可能有效,但长期看,只会逼出一个更强、更自主的中国。 苏世民不想等到那一天才后知后觉。他要提前布局,把桥搭好,把人带过来,把项目做扎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世民的做法,比很多政客更现实。他不讲情怀,只讲结果。 他的投资,他的学院,他的言论,都是围绕一个核心——中国已经不是“未来的机会”,而是“现在的必选项”。 这不仅是一位超级富豪的判断,也是美国资本界一部分人的共识。 他们不再把中国当成对手,而是当成合伙人。因为在全球经济重新洗牌的今天,谁站在增长的风口,谁就赢得未来。 苏世民的选择,是理性,也是远见。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看得远的人,往往不是喊口号的,而是默默种树的。 等到别人还在争论要不要来中国的时候,他已经在北京的校园里种下一棵棵未来之树。 信息来源: 《美国大佬苏世民,给清华大学捐1亿美元,面对西方媒体的质疑,他直言:世界的未来在中国!》—海峡网

0 阅读:342

猜你喜欢

巧珍

巧珍

关注我,来关注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