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欧洲人从小就学怎么面对死亡,德国有“临终陪伴课”,教普通人怎么陪老人聊天、按摩;瑞士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人60%保持每周三次户外活动,有些老人表示,宁可拄着拐杖去咖啡馆,也不想躺床上让人擦屁股。 这种豁达渗透在生活里,柏林养老院的老人白天在花园种菜,晚上聚在一起看足球赛。 当中国老人因“孝顺”被迫接受无意义治疗时,欧洲老人早就用“生前预嘱”掌控生死,柏林医院统计,70%老人提前写好“不抢救声明”,有人甚至注明:“要是不能自己端啤酒杯,就别救我,” 欧洲老人根本不把自己当“老人”,德国67%的人每周运动三次以上,城市里自行车道比汽车道还宽;意大利有个“长寿村”,95岁老人还在地里摘橄榄;西班牙兴起“老年合作社”,年轻人帮老人干活攒积分,未来自己老了能兑换服务。 更神奇的是,欧洲养老院正在“消失”,德国的“老年社区”像大学宿舍,老人们自己管食堂、修花园;荷兰的“护理宾馆”提供五星级术后康复,房间比酒店还舒服。 瑞典甚至把养老院开进森林,医生会开“每天散步两小时”的处方,当中国老人纠结“去不去养老院”时,欧洲人已经用温泉、音乐和互助小组重新定义了健康,德国黑森林里有300多个康养基地,连医生都建议“多闻松树味能长寿”。 欧洲模式看着“冷血”,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当咱们这儿老人因为“孝道”和医院创收,被迫在痛苦中多活几天时,欧洲人用制度保障了“有尊严地死”。 但这种模式也有问题:南欧有些养老院因为缺钱,偷偷减少重症老人的治疗;安乐死合法化让很多人争论“这是不是变相杀人”。 中国正在快速变老,咱们不用照搬欧洲,但至少能学三点:第一,推广“生前预嘱”,让老人自己决定要不要抢救;第二,赶紧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别让子女为了医药费砸锅卖铁;第三,多建社区活动中心,让老人能一起跳舞、种花,而不是被关在养老院看电视。 说到底,养老不是比谁床位多、药贵,而是让每个人在生命最后都能说:“我活过,我爱过,我现在要走得体面,”这或许就是欧洲老人给咱们上的最贵一课,钱能买ICU的床,但买不来笑着离开的勇气。
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
掘密探索
2025-09-20 11:49:22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