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韩复榘,不少人只记得他1938年弃守山东被枪决的骂名,却少有人清楚,他从冯玉祥麾下的“十三太保”变成蒋介石的“阶下囚”,早在1929年那笔50万大洋的交易里,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1929年4月,汉口的一场会面改变了韩复榘的命运。蒋介石和宋美龄对这位西北军将领异常热情,蒋介石口口声声喊着“向方兄”,宋美龄更是直接给他戴上了“常胜将军”的高帽子。老蒋在日记里毫不掩饰对韩复榘的欣赏,直接称他是“国之宝贝”。 临别时,蒋介石庄重地捧出一个雕刻精美的楠木盒子,上面刻着“总理遗嘱”。盒子里放的《三民主义》书中,夹着两张中国银行支票,每张200万银元,合计400万巨款。 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数亿元,老蒋下这么大本钱,瞄准的是韩复榘与冯玉祥之间越来越深的裂痕。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还不到一个月,5月22日,韩复榘就发出通电,宣布叛冯投蒋。蒋介石听说后大喜过望,立刻安排他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这一手挖墙脚,不仅削弱了冯玉祥的实力,更给自己添了员战将。 主政山东后,韩复榰一心要把山东建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七年时间里,他大力扩军,将原本的三个师扩充到五个师又一个旅,还编练了约六万人的“民团”并自任总指挥。老蒋看在眼里,恼在心里,两人矛盾越来越深。 1932年,韩复榘甚至派人暗杀了蒋介石派来监视他的张苇村。这个张苇村不仅是蒋的眼线,还曾当面斥责韩,甚至向蒋介石建议把韩的军队调出山东,用中央军填防。此事让蒋介石怀恨在心。 1936年的“西安事变”成了两人关系的转折点。事变当晚,张学良密电韩复榘,说明兵谏原因,邀请他赴西安“共商国是”。 韩复榘立刻以密码形式回电,称赞张的行动是“英明壮举”。他不知道的是,这封密电很快被南京特工破译,蒋介石得知后极为震动。 更糟糕的是,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释放的消息传到济南时,韩复榘正在省政府打麻将。 他当场把牌一推,毫不避讳地说:“这叫什么事嘛,没想到张汉卿做事情这么虎头蛇尾!” 这话被蒋介石安插在济南的眼线蒋伯诚听得一清二楚,立刻汇报给了南京。从这一刻起,韩复榘的命运已经注定。 抗战全面爆发后,韩复榘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起初他也曾英勇抵抗,指挥过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等战役。但老蒋调走了他的炮兵旅,又拒绝提供军饷补给,让他寒了心。 1937年12月,日军渡过黄河进攻山东腹地。韩复榘竟然不加抵抗,一路南撤。蒋介石急电要求“死守黄河,绝不可放弃济南”,韩复榘却把电报一扔:“日军已过了黄河,我军没有重炮,难以固守”。 更让蒋介石怒火中烧的是,韩复榘不仅放弃了济南、泰安,一直退到鲁西一带,还公然违抗军事委员会明令,将物资转至豫西。致使津浦线大门洞开,日军得以长驱直入。 蒋介石终于下定了决心杀鸡儆猴。1938年1月,他设计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诱捕韩复榘。1月11日晚,韩复榘进入会场时,警卫收走了他的手枪。 会议上,蒋介石直接质问:“你不放一枪,从山东黄河北岸,一再往后撤退,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由谁负担?” 韩复榘竟然不服软,反唇相讥:“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该谁负责任呢?” 蒋介石勃然大怒:“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 会议中途,刘峙假意劝解,将韩复榘带出会场,推上一辆小汽车。车门一关,特务头子戴笠和龚仙航就出示了逮捕令。这位“山东王”就这样成了阶下囚。 1月24日晚,特务谎称“何审判长请你谈话”,将韩复榘骗下楼。看到院子里全副武装的士兵,他意识到死期已至,借口“换鞋”想转身上楼。话音未落,枪声响起,韩复榘身中七弹而亡,时年48岁。 耐人寻味的是,同样不战而逃的“长跑将军”刘峙,因为是蒋介石的嫡系,不仅未受惩罚,反而官运亨通。韩复榘之死,既是惩处逃将,更是老蒋铲除异己的手段。 回首韩复榘的一生,他是军阀混战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从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到主政山东七年,他并非一无是处,大力兴办教育,在校生数翻倍;严厉惩治贪污,500元以上即枪毙;雷厉风行禁烟禁毒。但这些政绩最终被“不战而逃”的骂名所掩盖。 韩复榘与蒋介石的关系,始于重金收买,终于死刑枪决。这其中既有个人恩怨,也有军阀与中央的博弈,更是抗战初期艰难局面的一个缩影。 他的死震慑了各路将领,为后来台儿庄大捷埋下伏笔,但也暴露了国民党内部嫡系与杂牌军的深刻矛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老年生活报》:《蒋介石为何一心要杀韩复榘》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7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