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表示“高端轴承、精密仪器、传感器、机器人减速器、碳纤维、光刻胶以及五轴机床,这七大关键技术,中国落后于日本”,于是便有网友质问道,日本把这些技术,应用在了哪里呢? 一位日本华人直言,中国在高端轴承、精密仪器、传感器、机器人减速器、碳纤维、光刻胶、五轴机床这七大关键技术上落后日本,网友反问:日本这些技术到底用哪儿了?是真本事还是空谈? 拿高端轴承说,NSK和NTN这些牌子,精度和寿命甩国内好几条街。全球航空发动机、动车组、精密机床,全靠这种小零件扛大梁。NSK的轴承在外径20厘米以上的大型产品上,合并生产线后直接服务重工领域,耐用性让发动机叶片加工误差控制在微米级。 NTN也一样,高精度加工到0.01微米,检测技术严苛,用在数控机床和电动工具上,帮全球中高端客户稳住质量。 你想想,没这轴承,飞机飞不稳,高铁跑不快。 精密仪器和传感器,日本更是一把好手。传感器被他们列为十大科技之首,基恩士的产品易上手,覆盖80%应用场景,从汽车引擎监测温度压力,到医疗设备测人体运动,全是主力。 OMRON和KEYENCE这些公司,传感器用在工厂自动化,帮生产线实时反馈数据,避免故障。全球市场,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加起来占72%,日本份额稳居前列,图像传感器、生命体征传感器这些新方向,他们领跑。 简单说,精密仪器测变形到纳米级,传感器管生理状态,手术机器人精密控制,全靠日本技术撑腰。 机器人减速器这块,日本基本垄断。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全球90%高端市场到手。纳博特斯克的RV减速器占60%,哈默纳科的谐波减速器占15%,用在工业机器人关节,控制机械臂精确转动。 工厂装配线抓元件、焊电路板,全指望这玩意儿轻量无间隙、高转矩。纳博特斯克在结构材料加工润滑上持续升级,专利堆成山,帮全球机器人产业稳盘子。 国内厂商想自给,装配线还得靠进口,价格从3万到12万不等,卡脖子卡得实。 碳纤维,日本东丽是老大,1971年起步,全球26国网络,生产基地遍布日本美国欧洲韩国。TORAYCA T1100纤维强度高,用在航空航天车身面板,轻盈坚韧,提升燃油效率。 2023年他们升级产能翻番,支持美国国防需求,T1200拉伸强度达1160 Ksi,纳米级控制结构。 东丽专利申请人多达86人,覆盖生产工艺复合材料应用,帮隐身战机轮胎线材等硬骨头啃下来。 全球龙头,东丽赫氏西格里领军,日本份额大头。 光刻胶,半导体命根子,日本信越化学和JSR几乎包圆。信越在台湾扩厂,产能增50%,供应7到28纳米芯片。 JSR占ArF光刻胶30%市场,EUV领域仅四家供应商之一,130nm到7nm工艺全覆盖。 全球77%份额到东京应化JSR信越手里,KrF ArF分辨率高,价值大,断供就停摆。 芯片制造涂布硅片曝光图案,纳米线路靠它刻,显示屏电路板占比30%和24%。 五轴机床,日本山崎马扎克和发那科称霸。马扎克的Smooth技术,Windows 8系统加先进软件,提高加工效率,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 发那科oi MODEL F控制系统,工件装卸自动化,满足重型车铣复合。 全球市占高,发电设备硬质刀具精密模具,全是成功案例,智能化功能让操作简单。 我国不是坐着不动,中国制造2025推十年来,太阳能高铁新材料出货量猛增,产业规模全球第一。 规划到2030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国产化率70%,资金砸向实验室升级。 传感器减速器进华为比亚迪供应链,测试调整性能稳了。太原重工太钢联手国产轴承钢,浇铸成型取代进口。 市场大需求足,国产厂商靠量拉技术,年轻工程师多,创新氛围浓。日本研发团队老化,压力不小。生态链谁建牢,谁就占上风,拉锯战才刚开始。
中日技术谈判像一场慢速拔河,日本把轴承、光刻胶、减速器攥得死紧,中国用高铁轴承、
【6评论】【11点赞】
南地的土坷垃
不要急,都会有的,想想建国初期我们有啥!都需要一个过程。
用户14xxx38
都想来快钱,不想花钱花时间去提升,习惯模仿,永远只能走在别人背后,会干的不如会说的,能力好不如关系好,他们希望你愚痴笨,就怕你有真材实料取代它……
用户11xxx44
不是说碳纤维,中国都用来做钓鱼杆了
cbhua
人家发展了多少年,我们才几年,进步是肉眼可见的快速,不要一古脑儿的只说人家好。企业的科技能力和经济能力都需要积累。人家的利润那么高,我们的企业连生存都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