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中国又开始“反人类操作”,耗资125亿把高速搬到地下 东六环全长16.3公里,南起京哈高速,北到潞苑北大街,原本双向四车道,够用是够用,但城市扩张太快,通州人口猛增,地面空间被占得满满当当。改造不是简单加宽,而是直接入地,盾构隧道长7.4公里,总隧道段达9.2公里。为什么非得这么干?因为地面高速像一道墙,挡住了副中心的东西向贯通,十多条道路被卡住,物流和居民出行都受影响。更别提环境问题了,噪音高达75分贝,周边居民换了上千平方米的隔音窗才勉强安静点。地下化后,车子在下面跑,上面就能连成一片,腾出空间建公园啥的,让城市呼吸顺畅些。 工程一开工,就显露出专业水准。用了两台国产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和运河号,直径16.07米,长145米,重4500吨,国产化率高达93%。这些家伙是自主研发的,刀盘压力能动态调整,推进速度每天20米左右。西线京华号2021年5月始发,东线运河号8月跟上,双机并行挖隧道。整个过程,施工队得在地下59米深的地方作业,最大埋深甚至到75米,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地下管线、地铁和人防设施,总共99处风险源。想想看,北京地下空间本就复杂,像地铁8号线离隧道最近只有几米,稍有偏差就可能出大问题。团队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厘米级精度建模,每推进一步都实时校准,确保误差不超过5毫米。 沉降控制是重中之重,地面上还有居民楼和商业街,不能让楼歪了或路塌了。施工方埋了2000多个传感器,监测土壤位移、管线变形啥的,一旦有苗头,就用同步注浆技术往土层里灌特制浆液,把松土黏牢。实际效果不错,沉降控制在2到3毫米以内,对地面建筑几乎零扰动。泥浆循环利用率100%,建筑垃圾减了80%,这点挺环保的,体现了工程的可持续性。穿越那些管线时,得先手动开挖保护沟,包裹泡沫层绕行,燃气管、自来水管一个个过关,避免变形或泄漏。13处声屏障建了近4公里,噪音从原来的高分贝降到55分贝,周边居民终于能多点安静时光。 这个工程创了不少纪录,国内最长的地下公路隧道,最深埋深的超大断面隧道。盾构机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像超大直径设计和国产零部件,之前靠进口的,现在全自家搞定。总投资125亿元,听着多,但分摊到长远看,值。车道从四车道加宽到六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9.2公里隧道最快7分钟通过,早高峰从通州到顺义时间缩短一半。地下部分装备齐全,智慧管控平台、视频监控、空气净化系统一应俱全,照明还能智能调节,减少眩光。洞口有渐变灯和遮光棚,开车进出不刺眼。连通顺义、大兴、亦庄,还直达两大机场,促进京津冀交通协同,这对区域发展是实打实的推动。 2025年4月20日,地下东六环正式开通试运营,首辆车钻进去的那一刻,标志着这个超级工程落地。运行几个月下来,效果显而易见。地面车流少了,东西向道路贯通了十多条,居民出行方便多了。腾出的空间相当于28个足球场大,规划成带状高线公园,长14公里,宽300到500米,未来绿意盎然,让副中心多点人情味儿。噪音和尾气问题缓解了,隧道里污染物浓度低,空气净化系统24小时运转。经济上,物流更快,周边产业发展提速,房价也稳中有升。 外国专家对这事儿反应强烈,好几个国际工程师专程来考察,忍不住摇头叹气。报道里说,他们直呼这是“反人类操作”,因为正常思路是加宽地面,怎么就把高速整个埋地下59米,花125亿这么干?但他们也承认,这重新定义了大城市交通模式,解决了地面割裂和污染难题,成了全球标杆。 长远看,这不只是一条路,更是城市活力的注入。居民生活质量上去了,副中心发展加速了,京津冀一体化更顺了。花125亿值不值?从老百姓的笑脸上,就能看出来。
一位50多岁的包工头告诉我:99%的人不知道,地铁隧道虽然挖得深,但里面的泥土,
【18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