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7年前,中美贸易战正酣,一位名

史鉴奇谈 2025-09-19 11:02:41

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7年前,中美贸易战正酣,一位名叫马臣的中国专家却语出惊人,公开断言,这已是中国向美国“体面”投降的最后时机。   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有个叫马臣的中国专家突然扔出一颗“震撼弹”。他公开嚷嚷说“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拖下去连“跪着求饶”的机会都没了,还把这称为“体面投降的最后时机”。这番言论当时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不少人心里确实咯噔一下,毕竟美国那会儿来势汹汹,对从中国进口的3700亿美元商品层层加征关税,从最初的500亿美元一路扩大到覆盖几乎所有领域。   美国不仅抡起关税大棒,还试图在科技领域全面围堵中国。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高端技术被严格限制,不少企业短期内压力巨大。马臣的论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冒出来的。他悲观地认为中国经济太依赖美国市场,高科技领域更是落后美国一百年,尤其芯片这类关键技术“根本没法抗衡”。他觉得主动让步、“以关税减让换取美方谅解”才是最优解,甚至算出“当前投降成本仅为GDP的1.2%”。这番“精英必须清醒”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有网友直接痛批这是“替美国递刀子的内奸”。   但中国压根没按他指的这条路走。面对美国加税,中国商务部当天就表态“奉陪到底”,并迅速对美国大豆、汽车等产品实施对等反制。这种硬气并非凭空而来,背后是中国长期积累的经济底气和产业升级的韧性。即便在压力最大的2018年,GDP仍增长了6.6%。中国不仅没像马臣预言的那样“崩溃”,反而在压力下越战越勇。   七年过去,现实给了“投降论”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国GDP从2018年约14万亿美元一路涨到近30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贸易结构更是大幅优化:美国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滑到第三位,东盟成功上位。2025年前8个月,中国-东盟贸易总值达4.93万亿元,同比增长9.7%。即便美国加税,中国整体出口依然逆势增长,对非洲、东盟等地的出口增速甚至飙到两位数。   科技领域的突破更让人振奋。美国原本想用芯片卡脖子,结果反而催化了中国技术的自主突围。华为麒麟芯片量产,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站稳脚跟,长江存储232层闪存良率突破90%。新能源汽车更是异军突起,2023年出口超过450万辆,全球市场份额占到30%,直接把西方百年垄断的局面打破了。外贸“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破万亿,同比增长29.9%。   中国能扛住压力并反超,靠的不是运气。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持续的开放政策构成了核心底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0%,消费成了稳定器。企业也纷纷转型:从依赖美国市场到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供应链层面,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产替代快速推进,被动挨打的局面彻底扭转。   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没有因为外部压力而关闭国门,反而通过RCEP、CPTPP等多边机制深化开放,与美国的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即便美国在2025年取消了对华91%的加征关税,中国仍保持清醒,要求美方先取消高科技禁运再谈进一步降税。   回头看,马臣的“投降论”无疑成了反面教材。他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社会的凝聚力,更低估了中国在压力下加速创新和转型的决心。正如某高校教授所言:“贸易战不是算术题,考验的是民族韧性。马臣们低估了这种韧性,所以言论注定被历史抛弃。”   大国的成长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真正的体面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靠站起来硬刚的勇气挣来的。中国用七年时间证明了这一点:没有投降,没有跪下,反而走得更稳、站得更直。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