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舆论大转向,疯狂攻击克林顿,批评他当年搞全球自由贸易,帮着跨国公司和华尔

史鉴奇谈 2025-09-19 08:59:12

美国最近舆论大转向,疯狂攻击克林顿,批评他当年搞全球自由贸易,帮着跨国公司和华尔街疯狂赚钱,把美国的制造业搞衰了,中产阶级也跟着萎缩。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化浪潮正盛。克林顿确实是自由贸易的头号推手。他任内签了接近300项贸易协议。包括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落地。还支持中国加入WTO。那时候美国经济一片繁荣。跨国公司疯狂扩张。华尔街天天狂欢。可普通工人日子并不好过。很多工厂直接搬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本土工厂纷纷裁员甚至关门。   克林顿后来自己也承认。当时确实没好好照顾那些在全球化中受伤的群体。政府压根没拿出足够资金保障这帮人的生活。这为后来的民怨爆发埋了个大地雷。尤其2016年大选。铁锈带那些对贸易政策不满的选民直接翻盘。把特朗普送进白宫。顺便终结了希拉里的总统梦。   现在特朗普的政策被不少人当成解药。加关税、逼企业回迁、限制移民。听起来是要把美国拉回“正确轨道”。但实际效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企业普遍抱怨工厂回迁成本太高。劳动力贵还找不到熟练工人。就算真回来了也更倾向用自动化而非多雇人。结果关税加了一堆。制造业岗位没见增加。商品价格反而疯涨。普通消费者买东西得多掏钱。有调查甚至显示这种乱搞可能让美国经济直接陷入衰退。   最让克林顿被骂惨的。还是当年拉中国进WTO这件事。现在很多美国人觉得这简直让中国搭了全球化的顺风车。直接助推中国经济起飞。但事情根本没这么简单。中国加入WTO确实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但背后是无数工人拼命、基建狂魔发力加技术持续进步的结果。美国企业其实也从中国市场赚翻了。这些年对华出口涨了不少。从农产品到高科技产品都在卖。很多美国公司在中国设厂销售赚得盆满钵满。把中国发展简单说成“搭便车”显然有失公平。   其实美国制造业衰退和中产阶级萎缩不能全怪克林顿。原因非常复杂。技术飞跃让自动化设备取代大量人工岗位。就算工厂不外迁很多岗位也会消失。美国企业为了追利润最大化。没有自由贸易协定照样会把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中产阶级收入增长停滞还跟教育成本飙升、贫富差距拉大等有关。把所有问题都甩锅给自由贸易政策更像在找替罪羊。   美国对自由贸易的态度过去二十年彻底反转。从原来拼命签自由贸易协定变成现在全球化力量被广泛批评甚至谴责。特朗普最近还承诺要对所有进口商品征10%关税。这简直是给自由贸易共识补上最后一枪。   战后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过程其实埋了很多雷。制造业占经济比重从50年代50%降到如今约30%。就业人口占比从30%跌到10%以下。锈带更惨。从54%萎缩到不足30%。这导致贫富差距、地域矛盾、右翼民粹兴起全冒出来了。   二战后的黄金时代已经隐藏危机。美国大企业不断合并扩张。小生产者被淘汰。农业人口减少。制造业蓝领流向服务业。资本则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被扔到城郊、南方或海外。   但克林顿经济学也有高光时刻。通过赤字削减法案结合开支削减和向富人加税。成功把预算赤字转为盈余。美联储保持低利率支持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助力九十年代经济繁荣。   现在拜登政府政策本质是保护主义。打着“买美国货”旗号。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还对中国实施人工智能和量子通信出口管制。这些措施和特朗普那套一脉相承。延续了保护主义路线。   关税问题其实在美国建国之初就吵个不停。首任财长汉密尔顿希望用保护性关税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稳固经济。而杰斐逊代表南方农业利益。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这两派吵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   二战后美国开始鼓励国际贸易。觉得这样能巩固和平。但美国对自由贸易一直有保留。拒绝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美国人从来不是自由贸易坚定信徒。他们总从互惠角度看贸易:你开放我才开放。   最近民主党领导人终于意识到战略错误。纷纷和自由贸易保持距离。包括奥巴马和希拉里。拜登也搞保护主义政策。给工业发大量补贴。但真正代表“美国优先”的还是特朗普。   共和党选民其实在特朗普上台前就开始拒绝贸易开放。2014年他们阵营支持贸易协定比例从56%猛降到29%。特朗普没引发经济民族主义回归。他只是顺势而为。   现在特朗普还没死心。宣称要普遍征收10%到20%进口关税。多数经济学家觉得这太荒唐。预测这会推高物价。摧毁美国人购买力。引发国际报复。削弱出口企业。但特朗普似乎不想让步。   全球化浪潮不会轻易退去。关键是怎么找到平衡。既享受开放好处又保护好本国利益。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政策只能暂时发泄不满。根本不能让美国经济和社会走上正轨。

0 阅读:75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