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58岁朱棣走进北京庆寿寺,不是拜佛而是和一84岁老和尚告别,作为帮朱棣打江山的头号功臣,14年前他拒绝了所有赏赐,临终却要求朱棣释放一人,而这个人身上藏着朱棣苦寻16年未得的答案。 说起明朝那段乱世,朱棣从燕王到永乐帝的路子走得血淋淋,谁帮他最多?不是那些上阵杀敌的将领,而是个光头和尚姚广孝。他出家早,十四岁就剃度,法名叫道衍,本是苏州长洲人,家里世代行医,家道中落才去寺里混。 道衍这人脑子活,学佛经的同时还钻研兵书阴阳,游荡嵩山少林和山西寺庙时,结识了不少权贵。洪武年间,他通过马皇后兄弟郭兴,搭上朱棣这条线,一见面就献上自写的兵法书,预言朱家要出大乱子,劝朱棣早做准备。这话戳中朱棣心窝,从此道衍就成了燕王府的智囊,天天在书房里摊地图,指点江山怎么夺。 靖难之役打响,道衍没上战场,却在北平城里调度军粮,分析建文帝的动向。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反,他潜去南京踩点,回来画敌营图纸,帮朱棣在郑村坝设伏,燕军大胜。朱棣杀进南京,侄子建文帝一把火烧宫就没了影儿,道衍忙着清点降臣名单,稳住朝局。 这场叔侄相残,朱棣靠道衍的计谋少费了不少力气,不然南京城指不定拖到猴年马月。朱棣登基,改元永乐,第一件事封赏功臣,道衍却推了金银宅子、美人,全不要,坚持还俗用本名姚广孝,领了个僧录司左善世的闲职。白天他戴官帽进宫议事,晚上回庆寿寺披袈裟念经,日子过得半僧半官,谁也管不着。 姚广孝这人,功劳大却低调,永乐朝修《永乐大典》,他带头指挥学者编书,核对卷宗,确保不漏不乱。朱棣迁都北京,他也跟着北上,在庆寿寺安家,继续给皇帝出主意。转眼十四年过去,姚广孝八十四岁,身体垮了,躺在榻上奄奄一息。朱棣五十八岁,听说老友病重,亲自去寺里探望。两人聊起旧事,从北平暴雨避敌说到南京城破清臣,姚广孝忽然提了个要求:放了溥洽。 溥洽是谁?建文帝的剃度师父,主录僧,靖难后因为涉嫌知道朱允炆下落,被朱棣抓起来关了十六年。朱棣审过好几回,溥洽嘴巴严实,一字不吐。这事搁谁心里都堵,朱允炆逃宫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广派密探,全国搜罗,就是没影儿。姚广孝临死前点这个名,等于帮老伙计赎罪,也戳中朱棣那点心病。 朱棣答应了,次日溥洽出狱,七十四岁老头儿拄杖走路,带了本经书就回寺隐居。姚广孝放心了,没几天在庆寿寺咽气,朱棣追赠荣国公,辍朝两天给他办丧事。溥洽后来在寺里住了几年,到洪熙元年也走了。这事儿一出,朱棣表面风平浪静,心里那根刺还在。靖难篡位,本来就不是正统,朱允炆要是活着,随时可能冒出来搅局。他从永乐元年就开始派人查,第一个是胡濙,这小子进士出身,三十出头,被朱棣派去“寻访张三丰”,其实是暗访旧帝。胡濙南下江浙,乔装商贾乞丐,跑村串镇,翻山寺庙,十年下来毛也没捞着。朱棣看他辛苦,召回升礼部侍郎,让他歇口气。 三年太平,永乐十七年又有风声,说朱允炆在江淮现身,朱棣又把胡濙扔出去。这回胡濙路上母亲死了,朱棣不准丁忧,逼他继续查。胡濙沿河乘船,挨村盘问渔民僧人,好几年过去还是空手。永乐二十一年夏,朱棣六十三岁,北征途中帐篷里睡着,内侍叫醒,说胡濙回来了。朱棣立马清醒,两人关门谈,胡濙汇报这些年线索:朱允炆确从宫火逃出,溥洽救过他,送去江苏吴县普陀寺出家为僧,但一心向佛,没复国念头。朱棣听完,疑虑总算解开,《明实录》就一句话“至是疑始释”。胡濙次日拜尚书,还进了托孤五臣。朱棣从此收手,不再折腾人追索。 这事儿说白了,姚广孝帮朱棣打天下,却在最后帮建文旧臣一把,赎那点靖难的债。朱棣篡位后,皇位坐得稳,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修大典,表面盛世,骨子里总提心吊胆,怕侄子冒头。胡濙的回报,让他松口气,估计朱允炆要么真死了,要么活得窝囊,不会争了。明朝皇位争斗,哪朝哪代不惨烈?朱元璋杀功臣,朱棣杀建文旧党,轮到谁都睡不安稳。姚广孝出家前学医,帮人治病,帮朱棣夺江山后,又求心安,这圈子转得,够人琢磨。朱棣永乐二十二年五月,北征到榆木川病倒,六十四岁没了,皇位传给仁宗朱高炽。整个事儿,从姚广孝十四岁出家,到朱棣死,跨了近百年,靖难那点血债,总算有个了断。
一天,58岁朱棣走进北京庆寿寺,不是拜佛而是和一84岁老和尚告别,作为帮朱棣打江
代天谈历史
2025-09-18 11:39:48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