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资源动员模式的话,俄乌战争可能要持续到2034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乌克兰武装部队前总司令扎卢日内的言论引起了国际关注。他直言,如果乌克兰继续坚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资源动员模式,俄乌战争很可能一直打到2034年。 这句话一出,立刻在各方引发热议。要知道,扎卢日内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人,他曾经指挥哈尔科夫大反攻、守住基辅,手握第一手战场数据,他的警告背后,是对乌克兰未来的深刻判断。 乌克兰现在的防御策略,其实很直白,就是稳扎稳打,一米一米守住前线。这样做的好处是给人安全感,但问题非常明显。防守永远是被动的,你守哪条线,敌人就打哪条线,你的消耗比对方多。 而且乌克兰前线士兵、装备、经济,都在慢慢被消耗。扎卢日内指出,这种被动消耗不仅无法扭转战局,反而会让乌克兰在时间拉长后,被消耗到承受极限。 再说资源动员模式,乌克兰现在主要靠国家财政、有限的外援和志愿兵力。这看上去还能撑一阵子,但在高强度冲突下完全不够。装备更新慢,技术改进跟不上,弹药供应紧张。 想象一下,前线一天需要打多少炮、发多少导弹,如果后方补给跟不上,这种消耗迟早让国家崩溃。扎卢日内的核心意思就是:慢慢打,不会赢,只会慢慢死。 现实中,乌克兰前线每天都有损失。士兵伤亡高,新兵训练时间短,刚学会开枪就得上阵。 年轻人纷纷想办法出国躲避征兵,老兵数量锐减,士气低落。东部工业区的技术工人被征调到前线,工厂开工率直线下降,西部农田春耕也因为青壮年短缺而荒废。 武器装备也紧张,每天需要的炮弹量庞大,但外援供应远远不够。防空导弹紧缺,俄军无人机突防成功率提升,前线压力持续增加。 从经济层面来看,乌克兰GDP已经从战前的近2000亿美元跌到1600多亿,虽然外援有所支撑,但战争开支如流水般消耗。 俄罗斯虽然受到能源收入波动影响,但凭借对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出口维持开支,同时本土军工厂开足马力,产能比乌克兰稳定得多。 更关键的是,俄军战略调整见效明显,他们没有大规模征兵,而是依靠志愿兵和技术兵保持战斗力,消耗战对他们来说可承受。 扎卢日内指出,问题不仅在战场上,更在战略上。乌克兰政府坚持“夺回全部领土”的强硬立场,但扎卢日内知道,以现有装备和兵力,连守住阵地都困难。 反攻需要数千辆装甲车、数百架战机,这些在短期内无法到位。战略分歧直接导致资源使用混乱,资金本应用于巩固防线和改善后勤,却被投入到收效甚微的小规模反攻,结果前线物资紧张,损失加剧。 外援虽然存在,但也不稳定。欧盟希望通过乌克兰削弱俄罗斯,但又担心战事拖长引发能源和难民危机,只能部分援助。 美国希望牵制俄罗斯,但不愿投入过多,外援刚好够维持战局,却不能让乌克兰速战速决。北约虽在基辅设立多国部队总部,但不直接参战,无法彻底改变乌克兰缺兵少弹的根本问题。 扎卢日内的结论很直接:如果继续靠传统防守和消耗战,乌克兰将陷入慢性死亡,战争可能拖到2034年。 前线士兵疲惫、装备老化、经济被掏空、年轻人流失,国家承受力越来越低,而俄罗斯消耗压力小,战略主动权掌握在对方手中。这不是吓唬人,而是扎卢日内根据数据和经验得出的严肃判断。 那么,乌克兰该如何破局呢?扎卢日内给出了两个核心方向:高科技不对称作战和自主军工能力。 高科技不对称作战并不是说简单发几次无人机或者做网络攻击,而是从战术、装备、情报、后勤全方位实现技术优势。 通过精准打击、远程打击、信息战,让防御从被动变主动,让每一步行动都比对手快一步。传统靠士兵和坦克的消耗战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效率低,损耗大。 自主军工能力同样关键,靠进口装备和外援能暂时维持,但长期看不稳。 自主军工意味着乌克兰要在短时间内提升导弹、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和装甲装备的产能,确保前线不掉链子,让战略主动权回到自己手里。没有自主供应链,战争只能靠外援续命,结局注定危险。 除此之外,乌克兰还必须灵活调整兵力和战略。不要死守每一块阵地,要优先保存实力和弹药。改善征兵制度,提高士兵待遇和训练效率,动员社会资源,提高战斗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乌克兰才能从慢性消耗中脱身,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拖得越久的消耗战几乎没有赢家。高科技、快速反应、自主制造的国家更有可能在长期战局中扭转局面。 现代战争不靠体力拼耐力,而是靠策略、科技和国家动员能力。时间不是盟友,而是无情的消耗者,慢慢磨掉你能承受的一切。
彻底决裂?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
不负赋墨尘
2025-09-18 09:38:34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