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门口以前豪车顶上摆饮料是暗号,农夫山泉、绿茶、脉动、红牛,大学生见了直接上车

老头的幸福生活 2025-09-18 07:34:22

高校门口以前豪车顶上摆饮料是暗号,农夫山泉、绿茶、脉动、红牛,大学生见了直接上车。 现在都换成二维码了,纸条上是车主信息,想认识就扫码,高级了不少。 说起来这种变化还挺有意思的。以前那种摆饮料的方式,说白了就是一场心照不宣的线下匹配游戏。饮料瓶就像明码标价的小招牌,放什么、拿什么,彼此心里都有数。整个过程干脆利落,没什么多余动作,但也透着一股遮遮掩掩的别扭劲儿。现在换成二维码,表面上看是“科技改变生活”,扫个码就能看到车主的信息,年龄、职业、兴趣爱好,没准还带几句自我介绍,看起来体面多了,好像也文明多了。 但你仔细琢磨,这事儿真变高级了吗?说白了,形式变了,本质还是那一套。以前是实物交易现场验货,现在是线上预览线下成交,整个逻辑还是人和人之间那点心照不宣的需求交换。二维码只是把交易环节往前推了一步——你先得“认识”我,再谈后面的事。看起来更尊重人了?其实也不一定。以前至少还看个饮料对个眼神,现在连面都没见,信息就先交换了一轮,隐私风险反而可能更大。 以前那种方式虽然粗糙,但直接。价格清清楚楚摆在那儿,没有中间步骤,没有虚拟包装,合就上车,不合拉倒。现在这一套,说是“想认识就扫码”,听起来挺开放,其实把筛选过程隐藏得更深了。你扫进去可能看到的是精心修饰的朋友圈、含糊其辞的自我介绍,甚至根本不是真人。你说这是进步还是更复杂了? 再说,这种从“实物标识”到“数字接口”的转变,也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交习惯——什么都要码上解决,什么都要绕个弯。看起来是更礼貌了,但也更冷漠了;看起来更安全了,但也更虚拟了。我们不能光看表面上的“高级”,就忽略背后那套逻辑根本没变的事实。需求还是那个需求,方式却越藏越深,这算不算是一种科技进步下的自我欺骗? 说到底,不管是摆饮料还是贴二维码,都是人在试图用最低的成本完成最有效的匹配。这没什么对错,只是方式迭代了而已。但我们得清醒地意识到:工具再变,人性不变。包装得再高级,该有的风险一点没少,甚至还可能因为“看起来文明”而让人放松警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21
老头的幸福生活

老头的幸福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