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新加坡和越南同时宣布!
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
新加坡总理公署突然发布公报:两国正式签署《碳信用实施协议》。这份被外媒称为"绿色货币战争导火索"的文件,藏着令人震惊的博弈逻辑。
越南广袤的红树林和海上风电场,正成为新加坡突破碳中和困局的关键筹码。而这场看似环保的合作背后,实则是两个资源匮乏国在气候资本主义时代的生存游戏。
越南的碳信用潜力远超外界想象。其湄公河三角洲红树林每年可封存12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关停30座燃煤电厂。
更诱人的是,越南政府刚批准在头顿市建设东南亚最大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达3.2吉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50万吨。这些资源在碳信用市场估值超过80亿美元,相当于越南2024年GDP的3.7%。
新加坡的算盘打得精妙。这个国土面积仅728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2024年碳排放量达5800万吨,却要实现2050年净零目标。
购买越南碳信用相当于获得"绿色信用卡",每购买1吨碳信用,新加坡企业可抵消等量排放,而越南则获得发展资金。这种模式让新加坡绕过本土减排困境,直接用金融手段完成气候目标。
这种资源置换策略并非首创。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新加坡就是橡胶贸易枢纽,将马来亚橡胶加工后转卖欧洲。
如今碳信用交易重现历史逻辑:越南提供"原材料"(碳汇),新加坡打造"加工厂"(交易平台)。不同之处在于,当年橡胶船只要航行6天,现在碳信用数据在区块链上瞬间完成跨境流转。
但隐患同样存在。2023年新加坡从秘鲁购买的碳信用因"额外性"存疑被撤销,暴露了碳市场最大漏洞,如何证明减排量是真实新增的?越南红树林保护项目若采用类似机制,可能重蹈覆辙。
更微妙的是,越南正加速工业化,2025年钢铁产量预计突破2000万吨,新增排放可能抵消碳信用收益。
碳信用交易本质是数据战争。新加坡要求越南安装美国Planet公司的卫星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红树林变化。
每棵树直径超过20厘米的变动都会触发警报,精度达到0.5平方米。这种"数字殖民"引发越南环保组织抗议:"我们不需要卫星监视,需要的是污水处理厂。"
越南则暗度陈仓。在签署协议当天,河内宣布将碳信用收入的30%投入光伏产业,计划2026年建成全球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既能赚取新加坡资金,又能发展自主清洁能源。但新加坡早有防备,要求所有项目必须通过新加坡星展银行的绿色认证,实质是将金融控制权牢牢握在手中。
这场合作暗含大国角力。美国国务院曾试图拉拢越南加入"印太碳中和伙伴计划",承诺提供碳捕集技术。
但越南最终选择新加坡,看重的是其金融枢纽地位。作为回报,新加坡默许越南使用其离岸金融中心,规避美国对碳交易的次级制裁。
中国也在发力。2025年8月,中国能建在越南中部中标2.4吉瓦光伏项目,但越南政府要求必须配套建设碳信用监测系统。
这种"中国建设+新加坡认证"的模式,正在改写绿色产业链规则。就像当年苹果手机在富士康代工,现在越南碳信用由中国制造、新加坡贴标、全球销售。
新加坡同样面临压力。2025年9月,数百名市民聚集在滨海湾,抗议政府用碳信用抵消企业排放。"我们不要绿色遮羞布!"标语牌上写着。
环保组织揭露,某跨国药企通过购买越南碳信用,将本地工厂排放量虚报降低60%,实际污染仍在加剧。
未来的三种剧本。双赢神话破灭,越南工业化进程导致碳信用失效,新加坡被迫高价回购新额度,两国关系恶化。
技术标准主导,新加坡推动区块链碳追踪系统成为国际标准,掌握定价权。区域联盟成型,东盟国家效仿建立碳信用共同市场,架空传统国际机制。
2025年10月,新加坡将推出"东盟碳信用指数",把越南红树林、印尼棕榈油种植园等资产纳入评估体系。若该指数获国际认可,新加坡将成为全球碳定价规则制定者,这正是其百年金融战略的绿色变种。
站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顶楼俯瞰,光伏板在摩天楼群上闪烁,恍如未来世界的金属森林。而千里之外,越南渔民划着小船穿过红树林,他们不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生态,更是一场全球财富再分配的暗战。
当气候危机成为新殖民工具,绿色光环下的资本游戏,远比石油战争更隐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