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正式宣布了 9月13日,正式启用与印尼的双边交易

海边骑车的自在者 2025-09-17 17:04:29

就在刚刚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正式宣布了 9月13日,正式启用与印尼的双边交易本币结算(LCT)框架,并启动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项目,这就意味着两国范围内的所有国际收支项目都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和印尼盾进行结算,不再依赖第三方货币。 这一消息看似是金融领域的专业操作,实则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象一下,当你在巴厘岛的沙滩边买椰子,或是在雅加达的商场里血拼时,掏出手机扫个码就能直接用人民币付款。 无需再为兑换外币排长队,也不用被机场兑换点的“坑人汇率”割韭菜。这种便利背后,是两国金融合作的重大突破。从贸易到投资,从旅游到留学,人民币和印尼盾的“直接对话”正在重塑东南亚的经济版图。 尽管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印尼本币结算规模已达62.3亿美元,占印尼本币结算总量的45%,但实际操作中仍有暗礁。 人民币对印尼盾的汇率近期波动较大,9月11日至14日期间,单日最大波动幅度达到17.35点,这对依赖稳定汇率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个考验。 就像印尼当地的咖啡出口商,原本谈好的100万人民币订单,可能因为汇率波动,最终到手的印尼盾缩水不少。 技术层面同样存在挑战。虽然二维码互通试点已覆盖印尼3900万商户和中国境内试点商户 ,但技术对接并非一帆风顺。不同支付系统的兼容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甚至是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都可能成为“扫码失败”的导火索。 泰国推出的加密货币支付项目,虽然吸引眼球,却因技术门槛高导致普通游客使用率不高。中印尼若想让二维码真正“通天下”,还需在技术标准化和本地化服务上多下功夫。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货币主权的博弈。本币结算看似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但人民币和印尼盾的国际化程度仍有差距。 印尼盾作为新兴市场货币,其稳定性和流动性远不及美元,这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仍倾向于“美元兜底”。 阿根廷与中国的本币结算试点,尽管节省了换汇成本,却因比索波动过大,企业不得不额外签署汇率对冲协议。中印尼若想让本币结算真正“断奶”,还需加强货币信用建设和金融市场开放。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范本:2024年中马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3000亿元,占东盟第二 ,这得益于两国在清算机制、政策协调和市场培育上的长期投入。 中印尼完全可以借鉴这一经验,通过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完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逐步提升本币的市场接受度。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印尼的金融合作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它不仅关乎两国企业的钱包,更关乎全球货币体系的重构。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去美元化”,人民币和印尼盾的携手,或许能为新兴市场货币合作提供一个新范式。但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需要政策智慧、技术创新和市场耐心的三重加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海边骑车的自在者

海边骑车的自在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