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之后插入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得知后,立马发来质疑:杨伟光怎么能这么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的一个晚上,全国观众像往常一样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新闻联播》落下帷幕后的天气预报,可这一次,出现在屏幕上的不是熟悉的天气符号,而是一则仅有三十秒的广告。 短暂的画面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收视节奏,也触碰了当时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禁区,第二天清晨,广电部部长的电话直接打进了央视台长杨伟光的办公室,质问他为何敢如此擅自行动。 要理解这一决定的分量,必须回到当时央视的处境,九十年代初的中央电视台,外表看似风光,内部却危机四伏,财政补贴逐年缩水,节目制作资金匮乏,甚至连春晚这样全国瞩目的节目都因舞美简陋而频遭批评。 更严峻的是,上海、广东等地的电视台依靠市场化机制快速崛起,节目内容日益精良,主持人与制作人才不断被地方台高薪吸引,央视核心力量正在加速流失,面对经费不足、人才外逃和竞争压力,杨伟光意识到,如果不寻求新出路,央视将难以维系国家级媒体的地位。 在权衡各种可能性后,他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几乎“异想天开”的选择,在《新闻联播》之后尝试播出广告,以广告收入补充资金缺口,考虑到节目权威性,他没有贸然大面积开放,而是选取了最为稳妥的方式。 广告只在新闻结束后出现,时长严格限定三十秒,内容挑选相对稳重的白酒产品,避免与庄重氛围形成过大反差,这既是试探,也是一次冒险,杨伟光深知,如果通过层层审批,几乎不可能获准,而央视的处境已不容拖延。 广告播出的次日,部长的电话如期而至,面对质疑,杨伟光并没有回避,而是直言这是自己亲自决定的,他解释了央视面临的财政困境,也阐述了此举的风险控制。 出人意料的是,经过反复思考,广电部最终选择了默许,这意味着,央视的这一“越界”尝试得到了上级的理解,也为日后制度化改革打开了缺口。 社会反应并未如某些人预料般激烈,观众虽然惊讶,却并未普遍反感,认为广告并未损害新闻节目的庄重感,媒体评论也多持积极态度,认为这三十秒为央视带来了急需的“造血功能”。 最敏锐的则是企业界,他们立刻意识到这一广告时段的巨大价值,随后孔府家酒、太阳神等品牌纷纷投入巨资竞逐,使这一黄金时段成为企业宣传的首选。 广告的成功试水为后续改革铺平了道路,第二年,央视正式推出广告招标制度,公开竞价的方式让黄金时段广告位价格一路飙升。 1995年广告收入突破十亿元,几年后更是迅速攀升至三十亿元以上,这笔庞大的资金流不仅解了央视的燃眉之急,还彻底改变了节目制作环境。 先进的设备被引进,节目的舞美和水准不断提升,《焦点访谈》等新栏目得以诞生,主持人与制作人才也开始回流,团队的创造力重新被激发。 与此同时,这一改革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广告逐渐成为电视台的重要收入来源,大量广告公司崛起,创意人才受到追捧,新的产业链条迅速形成,广告市场的繁荣使中国电视逐步告别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向更具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过渡。 这样的转变并非没有争议,一些学者和观众担忧广告会损害新闻的公信力,甚至质疑央视是否会逐渐偏离公共责任。 杨伟光并未忽视这些声音,他推动建立了严格的广告审查机制,对内容、形式和时段作出详细规范,确保广告合规健康,不触碰底线,这一举措在稳定舆论的同时,也为行业确立了参照标准。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网——央视原台长杨伟光逝世 中国电视新闻改革领军人物
1993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在《新闻联播
历史趣闻星
2025-09-17 15:57:40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