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20克珍贵的蛔蒿种子,并把它们分成4份,在专人保护下分别送到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四个国营农场试种,这四份种子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它们肩负着帮助我国铲除蛔虫危害的重要任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中国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那是一包来自前苏联的植物种子,重量仅二十克,却被视若珍宝,它们并非普通农作物,而是名叫蛔蒿的植物,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生长在北极圈附近的菊科植物,体内含有一种名为“山道年”的成分,能够有效麻痹蛔虫。 彼时蛔虫病在我国城乡普遍流行,儿童感染率高达八成以上,导致大量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病例,没有合适的专用药物,民间偏方难以奏效,驱虫问题成了亟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因此,这二十克种子肩负着极为沉重的任务。 为了确保成功,种子被分成四份,在专人押运下,分别送到呼和浩特、大同、西安和潍坊的国营农场试种,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也是一场与气候和土地的较量,呼和浩特、大同、西安三地因条件不适宜,试种先后失败,只有潍坊的农场传来喜讯。 这里的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再加上农技人员修建暖棚、不断改良种植方式,终于让蛔蒿在1953年秋天结出了第一批种子,尽管亩产仅八百克,但这已是中国制药史上的里程碑,潍坊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蛔蒿繁育基地。 随着试种成功,国家迅速扩大种植规模,到五十年代末,潍坊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八千多亩,每年能收获十五万公斤花叶和三千多公斤种子。 这样的产量足以供应全国十余家制药厂,还能出口换取外汇,由此蛔蒿成了真正的“战略资源”,而它所支撑的药物生产,则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健康状况。 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开始尝试从蛔蒿中提取山道年,问题随之出现:提取物苦涩难咽,儿童服用时常呕吐,上海的技术员黄孝春在配方记录本上留下一个灵感,如果把药粉与蔗糖和食用色素混合,压制成小巧的宝塔形糖块,孩子们或许会更容易接受。 1955年,第一批彩色宝塔糖在河北疫区投放,驱虫效果显著,儿童的服药率大幅提高,这种既像零食又能治病的糖果迅速风靡全国,到1960年,全国宝塔糖的年产量已超过五十亿粒,供销社的柜台里,五彩缤纷的小塔堆得像小山,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健康符号。 宝塔糖的辉煌并未长久,1960年潍坊遭遇连绵阴雨,大片蛔蒿烂根绝产,幸亏有职工提前窖藏少量种子才避免断供,紧接着三年困难时期,八千亩药田被迫改种粮食,蛔蒿种植面积锐减至五百亩左右。 此后社会动荡,技术人员分散,生产资料遗失,蛔蒿产业走向衰落,虽然在七十年代一度恢复,但新药物的出现逐渐削弱了宝塔糖的竞争力。 像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这样的合成药物不仅能直接杀死寄生虫,见效更快,副作用更小,价格也低廉,与此同时,农村卫生条件改善,蛔虫的传播链逐渐被切断。 1982年,卫生部正式将宝塔糖列入淘汰药品目录,与之相伴的蛔蒿种植也随之停止,由于缺乏系统的种质保存,蛔蒿在中国彻底绝迹,后来调查队再到潍坊旧址时,已难以找到一株踪迹。 专家感叹,这不仅是失去了一种植物,更失去了继续研究其药用价值的机会,即便宝塔糖退出历史舞台,它依旧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那彩色的糖塔承载了童年的甜味,也记录下国家在困境中奋力应对的智慧与勇气。 从那二十克种子开始,中国走过了从引进到规模化生产,再到更新换代的完整历程,它让无数孩子摆脱蛔虫的折磨,也映照出一个国家进步的缩影。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河南疾控——消失的宝塔糖,80后的记忆,你吃过吗?
2005年,西安一名6岁女童不幸被拐,整整九年,她隐忍不发,每天背自己的名字和家
【218评论】【2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