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

断代史鉴 2025-09-17 03:54:13

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一名战士,青涩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个有着阳光般笑容的青年背后,却有着异常悲惨的童年。 18岁的小伙子站在桥头堡下,笑得特别敞亮,右手搭着件毛衣,左手提个带花纹的白手提包,身上那股子年轻人的朝气,隔着几十年都能感觉到。 这张照片,是他当年去鞍钢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1958年11月,雷锋从湖南长沙坐火车去辽宁鞍钢当工人,到了武昌站得换车,要等七八个小时。 他跟几个同乡一商量,“咱去看看长江大桥呗”,就这样,登上了刚通车一年的武汉长江大桥。 那时候大桥还很新,下层的火车轰隆隆过,上层的汽车来来往往,没人知道,这个偶然留下的身影,后来会成了一代人的记忆符号。 1940年冬天,雷锋生在湖南望城一个农民家里,住的是三间破茅草房,房梁都是用枯树干凑的,刮风漏风、下雨漏雨。 日本兵过来的时候,他爹被毒打一顿,落下病根,没多久就没了;他哥才十二三岁,去工厂当童工,手指被机器轧伤,又得了重病,没钱治也走了。 弟弟更小,饿肚子饿得不行,最后也没保住;1947年中秋,他娘被地主欺负,走投无路,把他托付给六叔奶奶,回家就上吊了。 临死前,他娘给他披了件干净外衣,攥着他的手说“要记住亲人是怎么没的”,那时候雷锋才7岁,一下子成了孤儿。 要不是后来新中国成立,他这辈子可能都没机会上学。 1950年,乡政府的人找到他,让他去学堂读书,他高兴得一宿没睡。 后来土地改革,他家还分了2.4亩地、三间房,这是雷家三代人都没敢想的事,也正是这份新社会给的温暖,在他心里扎了根。 1958年,国家号召年轻人去搞工业建设,雷锋听说了,立马就报名去鞍钢。 出发前,他还专门找县委领导改名字,原来他叫“雷正兴”,想改成“雷峰”,山峰的峰,说“想登高望远,不迷路”。 领导听了笑了,说“你去鞍钢是去干事业的,不如用先锋的锋,像尖刀一样往前冲,多带劲”。 雷锋一听,觉得特别对,就这么定了“雷锋”这个名字。 到了鞍钢,他被分到开推土机,那机器是“斯大林80号”,个头大,雷锋个子不高,坐在操作室里得猫着腰。 别人劝他换个小机器,他不乐意,说“大车推得多,能多为国家干活”。 那时候冬天冷,操作室没暖气,他就揣个热水袋,提前一个小时到工地,把机器擦得干干净净,检查好零件才开工。 才四个月,他就把推土机摸得透透的,比别人少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就通过了技术考核。 干了一年多,他拿了三次先进、五次红旗手、十八次生产标兵,这些荣誉,全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1960年,雷锋去参军了,到了辽宁抚顺的部队,那时候他每月津贴就6块钱,自己舍不得花,省下来都帮了别人。 辽阳发洪水,他悄悄寄了100块过去;望花区成立人民公社,他又送了200块积蓄,这些钱相当于他好几年的津贴。 在部队里,战友衣服破了,他晚上等大家睡了,就开个小灯坐在床边补,针脚缝得又密又齐; 老乡家的地该种了,他周末就跑去帮忙挑水、耕地;训练间隙看到仓库冒烟,他领着战友爬房顶灭火,衣服烧了好几个洞都没察觉。 这年11月,入伍才十个月的他就入了党,入党那天,他在日记里写“为了党和人民,就算是入火海、进刀山,我也心甘情愿”。 他还在日记里给自己规划:“当农民就好好种地,当工人就好好搞建设,当战士就好好保家卫国”,还说自己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儿就亮在哪儿。 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好小伙会走得这么早。 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锋跟战友乔安山准备去洗车。 卡车要倒车绕开障碍物,雷锋下车指挥,乔安山刚挂挡起步,车轮一滑,撞倒了旁边一根晾衣服的木杆。 那木杆有碗口粗,一下子反弹过来,正好砸在雷锋的左太阳穴上。 他当场就昏过去了,大家赶紧把他抱上卡车往医院送,司机一路把油门踩到底,喇叭响个不停。 可到了抚顺望花区西郊职工医院,医生抢救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留住他,那天中午12点05分,雷锋就这么牺牲了,才22岁。 消息传出去,抚顺十万老百姓都来送他,街上挤满了人,好多人都哭了,大家舍不得这个总帮别人的年轻人。 雷锋这辈子就22年,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这些平常小事,让他的名字一直传到现在。 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看活了多少年,而是看你给别人带来了多少温暖。 雷锋用22年告诉我们,普通人的坚持和善良,也能变成照亮别人的光。 就像武汉长江大桥上的每一颗铆钉,看着不起眼,可正是这一颗颗铆钉,撑起了这座大桥,让它经得起风雨,用了这么多年还好好的。

0 阅读:51

评论列表

豌豆

豌豆

3
2025-09-17 05:47

向雷锋同志学习!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