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岳:#西贝贾国龙为啥觉得自己被虐了#?】多年以后,贾国龙一定会想起那段因为

观察者网 2025-09-17 15:28:17

【林岳:#西贝贾国龙为啥觉得自己被虐了# ?】多年以后,贾国龙一定会想起那段因为冲动而让西贝陷入困境的日子。没人能想到,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超级风暴在全网蔓延开来,仅需一位食客的随意吐槽,外加一位企业家的“执着”。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布微博“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昂贵且恶心”,引发了一场远超预期的舆论风波,贾国龙随即宣布起诉罗永浩,并以“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须得辨”的姿态全面应战。

很明显,罗永浩低估了自己的随意吐槽,而贾国龙高估了这条微博的伤害。

西贝本以为强调国家预制菜标准、开放后厨直播能够扭转舆论风向,但不出意外的“意外”暴露了无鸡的鸡汤、一岁的冷冻羊腿、两年的西兰花等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更致命的是,贾国龙强大的朋友圈帮了倒忙,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的聊天截图流出,彻底激化了矛盾。

至于道歉信里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我相信贾国龙的初衷只是想用一句烂俗的网络梗强调后半句——他对顾客深沉的包容的爱。然而不出意外的“意外”是,这句话又给对手递了刀子,招来了罗永浩的火速回应:“顾客虐你什么了?”

也许是西贝贾国龙性格中的傲慢成分导致了“受虐心态”,将企业危机转化为个人荣辱。“生意可以不做,是非要分明”,这样“直男”风格的话,肯定哄不好敏感多变的消费者,与罗永浩硬杠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设计几款“类老罗菜单”蹭热度、做促销,一笑而过、和气生财。

聪明的老罗通过强调“消费者对预制菜有知情权”才是问题的关键,成功将自己塑造为老百姓利益的代表,自己都没想到此生能有这么多支持他的声音,此时西贝更应该偃旗息鼓,让道歉来得更早一些。

关于预制菜的标准和定义,国家标准、餐企运作与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存在鸿沟,西贝用行业“通知”的定义来否认使用预制菜没有错,错在没有和消费者的思维画上等号,在大部分老百姓认知中,即食、即热、即烹、即配都可以叫做预制菜,所以这个理儿不能这么较真。

在菜品定价上,西贝也有认知的错位,贾国龙反复强调的“不贵”有如“小马过河”,不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感知是不同的,消费心理是非常微妙的,盲人摸象不可取。

难怪网络上有很多呼声,建议贾国龙走出“朋友圈”,多到市场上看看。

正是这种熟人圈“信息茧房”,让贾国龙在面对舆论风波时,难以听到外界真实的声音。他身处自己构建的信息圈层里,接收到的多是来自朋友圈的支持与附和,这使得他对局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企业家陷入信息茧房的现象,在中国民营企业中还挺常见的,特别是企业处于发展成熟、平稳阶段,到了一定的体量,在行业中处于头部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时信息茧房就悄悄地变得越来越厚重,很容易被成功蒙蔽了双眼,长期活在鲜花与掌声之中,被赞美和认可所包围。

身边有拿钱说话的咨询顾问和职业经理人,他们都善于用高情商共情老板,多报喜、少报忧,导致老板的心态开始傲娇,认知出现偏差,如果企业家常常脱离一线那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而很多民企中都有一言堂的现象,专业意见往往要服从老板的喜好,特别是在强势的老板面前,很多建议都会被当做耳边风,一步错、步步错,不少企业的衰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种环境很危险,会逐渐让决策者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

就拿西贝这次危机来说吧,实际上,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可还没到成熟的阶段,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存有偏见,早年已有不少抵制情绪爆发出来,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易燃易爆品”。

加上餐饮企业大多没有将预制菜预先告知,知情权的缺失再加上不佳的体感(包括性价比、口味、用餐体验等),就特别容易吐槽,对于餐饮企业来讲,本就应该非常了解老百姓的这个风向,但可惜的是,一些决策反而制造了更多自己打脸的机会。

这些年来,餐饮企业家是很不容易的,熬过了疫情还要挺过经济复苏,既要开源,也要节流,经营焦虑时刻存在,但这不应该是情绪对抗的理由。“气得半夜睡不着”的确可以理解,毕竟企业都是自己一手一脚打造出来的,其意义确实超过了生意。站在社会进步、行业发展的角度,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老百姓可以多一些容错和鼓励、少一些打击与重话,企业好了行业才会好,最终才能惠及广大消费者。

对于企业家来说,要做的是打破这种信息茧房,真正了解消费者。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多元真实的反馈系统,比如老板或高管定期体验,像京东东哥那样亲自送货,直接与现场顾客交流,搭建便捷的反馈投诉渠道,让顾客参与到菜品开发、口味改良、后厨整治等工作中。

同时,利用大数据、AI深度分析销售情况,持续在社交平台与消费者良性互动,正向看待差评和投诉,洞察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比如消费者表面吐槽预制菜,其背后实际上是想要知情权、要更好的体验或者更低的价格,这样才能真正与消费者共情。

贾国龙也知道要向胖东来学习,于总打造的极致购物体验,其根基就是人心,免费维修、无理由退换货、详细的产品故事、采购成本透明化,让消费者无槽可吐。

赢得人心的核心法则就是真诚、尊重和价值共鸣,坦白自己的不足肯定比对抗更能赢得认可,要尊重客户的任何反馈,不要试图教育客户,而是要理解和共情,最后努力用产品和体验,提供超出客户期望的情绪价值,才是真正的经营之道。

预制菜风波爆发后,西贝营业额暴跌,关键是也没有收获太多人心,贾国龙朋友圈支持的声音不足以覆盖普罗大众的声量。西贝需要在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对组织体系做改革,将决策权前置,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参与决策,多做市场探温,培养组织的“感知响应”能力,建立舆情预警系统,监测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情绪指数,设定阈值和自动报警机制。

贾国龙提出的“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办就咋办”,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围着顾客转是非常必要的举措,深度洞察、互动才能获得市场反馈,才知道改进、创新的方向,但是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按顾客的要求来,一方面企业是要盈利的,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共创来引领消费,而不是纯粹的交易。

把批评者变为监督者,把改进不足做成更多的体验。唯有跳出信息茧房,才能让格局更大,接纳所有的傲慢与偏见,破茧成蝶,就在一念之间。

0 阅读:6

猜你喜欢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提供丰富而专业的国际国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