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女权者,她们正在失去一个又一个“根据地”…… 谁也没想到,一次大学开学典礼

经略简料 2025-09-17 11:40:14

极端女权者,她们正在失去一个又一个“根据地”…… 谁也没想到,一次大学开学典礼,能直接引爆一个如此敏感的社会议题。9月12日,在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新生们面对的不是寻常的欢迎辞,而是一场由高校主动发起的“划界”行动。 这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安全课,它让一所大学站上了“定义者”和“裁判者”的位置,激起了一场关于谁有权定义、谁来引导价值观的剧烈风暴。 南理工的出手,带着一种特殊的强硬。这所被称为“国防七子”之一的高校,似乎天然带着一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感。所以,当一名现役军官站上讲台,把这场教育定义为一场“防御战”时,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他没有绕弯子,直接用“并肩作战”的军营关系来反衬社会上的“互相拆台”,这种军事化的比喻,瞬间拉高了现场的严肃性。 在校方看来,这或许是为抵御某种“思想殖民”而必须采取的行动,尽管官方的说法,只是轻描淡写的“新生安全教育”。 这场风暴的核心,在于那张在大屏幕上展示的“常见敏感标识”列表。校方试图用一把快刀,清晰地切开“真女权”与“极端女权”。 一边是大家都能认同的普世价值,比如同工同酬、反对性别歧视;另一边则是被贴上“有毒”标签的具体行为,像是嘴上喊独立却索要天价彩礼,或是把男生帮忙拧个瓶盖都上纲上线到“物化女性”。 这种做法,立刻点燃了争议。支持者觉得大快人心,一位江苏家长就直言“放心了”,认为学校敢于引导价值观是件好事。现场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也反映出很多人对当前网络舆论乱象的厌倦。 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尖锐。批评者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是一种“粗鄙的”、“泛政治化的”操作,是把复杂的社会议题当成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这种教育方式,更像是把学生当成了被动灌输的“容器”,而不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个体。争议的本质浮出水面:到底谁有权为一场社会运动下定义?大学的开学典礼,是合适的场合吗? 南理工打响的这一枪,迅速从校园内部炸裂到整个社会舆论场。它就像一张试纸,测出了社会情绪的真实光谱。 事件冲上热搜,成为一个巨大的情绪投射板。很多人立刻联想到了“武大图书馆”等事件,公众中早已积压的对某些极端言论的警惕和反感,在这一刻找到了宣泄口。 舆论的撕裂也愈发明显。当一些评论开始将反对者称为危害社会的“不定时炸弹”,甚至扬言要“点名处理”时,这场辩论已经滑向了危险的边缘。一个校园内的教育议程,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火药味十足的公共论战。 回过头看,南理工的这次“划界”行动,是一次极其大胆的尝试,它试图用权威来为混乱的话语场定调。 但结果也证明,任何想给复杂议题“一锤定音”的努力,都可能激起更猛烈的回响。 这件事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它给出了什么答案,而在于它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在一个日益分化的世界里,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讨论、去实践真正的平等? 信源:南理工开学典礼校长寄语新生:勇当创新生力军,肩负使命善作为 2024-09-06 23:42·极目新闻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