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9-17 00:58:56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要尸体,尽管来取,但来的时候,要举白旗!” 1941年春天,当时罗炳辉带着新四军在皖东跟日本人死磕,日本人恨他恨得牙痒痒,因为总也打不着他。 为啥?因为罗炳辉打仗,从来不按套路出牌。 他有个独门绝活,叫“梅花桩”。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其实是个玩命的阵法。简单说,就是把部队分成五个点,像梅花花瓣一样散开,指挥部在中间。你打任何一个点,其他四个点都能从侧面、后面捅你刀子。你兵力再多,也施展不开,跟掉进泥潭里一样。 日本人吃了几次亏,后来在报告里写:“此部队战法诡异,未曾见于兵书。” 废话,这要是兵书里有的,那还叫独门绝活吗? 这套战法,就不是在哪个课堂里想出来的,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罗炳辉自己就说过:“兵不是布,不能随意裁剪。敌人也不是木头,会变,我得先变。” 他的出身,就注定了他必须得“变”。云南一个穷山沟里的娃,给地主家放过牛,睡过猪圈,18岁参军,图的就不是什么功名,是能吃上一口饱饭。在旧军队里,他看不惯军官欺压士兵、抢老百姓的东西,是个出了名的“刺头”。 直到1929年,他在江西碰上了共产党,带着手下起义,加入了红军。从那天起,他才觉得,这兵当得有奔头了。 所以,他打仗,根子上就跟那些科班出身的将领不一样。他心里装的,不光是地图上的山川河流,还有阵地上每个士兵的冷暖,根据地里每户百姓的死活。 1939年,他刚到淮南,那地方叫一个乱,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土匪,几股势力搅和在一起。有人劝他,先稳一稳,看清形势再说。罗炳辉眼睛一瞪:“战场哪有时间等人熟?”他给部队下了死命令,一周之内,必须让各路人马都知道,新四军来了。 怎么让他们知道?打。 但他不硬拼。他常说一句话:“以战术保根据地,以根据地养战术。”战术是活命的本事,根据地是吃饭的家伙,两个得相互养着。 1940年,日军五倍于我的兵力搞大“扫荡”,他愣是没让主力跟敌人照面。他把部队化整为零,三五个人一组,藏在老百姓家里,跟麻雀一样,白天躲着,夜里出来啄你一口。 就这么折腾了半个多月,日军愣是没找到新四军主力在哪,自己倒先扛不住了,灰溜溜地撤了回去。这种打法,后来就有了个响亮的名字,“麻雀战”。罗炳辉在战报里就写了七个字:“杀敌在民,不在军。” 他不但仗打得活,守阵地也有一套。五尖山一战,国民党顽固派六个团,想把他围死在山上。那地形就像个倒扣的碗,敌人觉得这是瓮中捉鳖。罗炳辉冷笑一声:“瓮,也能变成虎穴。” 他在山上修了三层互相独立的地堡群,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一座,以为快赢了,其实是陷进了更深的一层。就这么拖了五天,第五天夜里,罗炳辉亲自带队,从一条没人想到的山沟里摸出去,直接端了对方的指挥部。那六个团,瞬间就乱了套,掉头就跑。 陈毅后来说:“地堡一战,打出了新四军的威严。” 说回到咱们标题里那件事。日本人就是冲着他来的,非要拔掉这个眼中钉。 1941年4月16号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日军中佐村田,带着三百多日本兵,四百多伪军,悄悄摸到了新四军二师师部所在的村子——谢家围子。他们的计划很周密,想打个突袭,活捉罗炳辉。 可人算不如天算。那天晚上,新四军警卫连确实有点松懈,固定哨,没设流动哨。就这么一个疏忽,让日本人摸到了稻草场边上。眼看就要成功了,警卫连一个战士半夜起来撒尿,一抬头,好家伙,黑压压一片人影,刺刀都快杵到脸上了。 这一嗓子“有敌人”,把所有人都给喊醒了。 连长反应极快,大吼一声:“别开枪!跟我上,拼刀子!”黑灯瞎火的,开枪容易误伤自己人。一百多个战士抄起大刀就冲了上去,跟敌人搅在了一起。 日本人拼刺刀是厉害,可新四军这边是保卫师部的,个个都是玩命的主。而且,日本人没料到会被发现,阵脚先乱了。一场偷袭,硬生生打成了乱战。 枪声一响,罗炳辉就知道出事了。他立刻带着师部的人,从村子后头转移到了一个叫五里墩的高地。这一下,攻守之势瞬间逆转。 等天亮,战斗结束,村田差点气吐血。他带出来的七百多人,日军死了一百多,伪军死了两百多,还有不少被俘虏的,跑回去的没几个。整个村子,就是个空荡荡的陷阱。他想活捉的罗炳辉,正稳稳地站在高地上看着他们。 战斗打完了,新的问题来了。一百多具日军尸体,就那么扔在战场上。 这在日本军队里,是奇耻大辱。上头下了死命令,必须把尸体运回去。没办法,村田只好硬着头皮,派人来跟新四军交涉。 罗炳辉听完来意,笑了。他对来人说的话,就是咱们标题里那句:“要尸体,尽管来取,但来的时候,要举白旗!” 可命令就是命令。几天后,一支日军车队,真的开到了谢家围子。每一辆车的车头上,都插着一面刺眼的白旗。 这就是罗炳辉,一个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将军。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