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榕的母亲受邀观看九三阅兵。儿子的嘴角向下,但是遮掩不住喜悦 母亲的嘴角上扬,但是遮掩不住悲伤 照片里,那个嘴角向下的年轻人,被框在黑白相框里,笑得有点“倔”。可我知道,他要是活着,准得蹦起来:阅兵啊,飞机从脑袋上轰隆隆过,坦克排成钢铁长城,他最爱这套。可惜,他只能挂在妈妈胸前的牌牌上,一起“看”。妈妈坐在观礼台,四周掌声雷动,她跟着拍手,嘴角翘得标准,像被尺子量过。可镜头一扫,那笑意底下全是裂口——儿子走的那晚,她早把一辈子的泪预支光了。 我盯着电视,突然蹦出个念头:咱们总说“英雄母亲光荣”,可光荣是啥?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儿子喊一声“妈”?统统不能。它只是一枚沉甸甸的勋章,压在胸口,连呼吸都带锈味。我想起我姑。当年我表弟在河里救孩子,人没上来,市里敲锣打鼓送“见义勇为”大旗。姑把旗叠得方方正正,塞衣柜最底层,逢人却摆手:“别翻,扎手。”后来她把表弟的奖状、球鞋、连没拆封的薯片,全装箱,拉到坟头一把火。火苗舔着夜空,她一句话:“让他带走吧,人间太沉。”那天我才懂,所谓荣耀,都是别人帮你贴的金,撕下来,底下是血是肉,是自己再也合不上的碎心。 说回陈祥榕。他走的那年,才十九,日记里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句话把全网点成烟花。可烟花灭了呢?剩下他妈,在厨房煮面,煮着煮着就蹲地上,抱着碗哭:娃小时候一碗面俩鸡蛋,现在面坨了,鸡蛋滚到脚边,没人抢。他爸把遗像擦得锃亮,转身却对着墙角发呆,烟烧到手也不觉。你看,英雄故事写到“壮烈牺牲”就句号,可家里的故事,才刚冒省略号,一辈子都收不完。 有人怼我:“别矫情,国家给了抚恤金,还给安排工作,还想咋?”我回:“要不咱俩换?你把儿子交出来,我把钱全给你。”对方立马哑火。钱能买墓地,买不了放学路口那个挥手的小人儿;能买新沙发,买不了旧沙发上那个蹭你一脸的毛脑袋。荣誉是国家的,疼痛才是自己的,两码事。 再说阅兵。飞机一掠,全场尖叫,镜头扫到妈,她鼓掌,指甲掐进掌心。我懂她——那一刻,她多希望云梯放下来,儿子跳回身边,咧嘴坏笑:“妈,我请好假了,回家吃面。”可现实是,她只能把牌牌攥得发烫,像攥住最后一块浮木。人群里,有人抹泪:“看,英雄母亲!”她听见了,嘴角再往上提一分,心却往下坠一丈。被仰望的人,连崩溃都得排队,得等镜头转过去。 我朋友圈有人转发:“别消费烈士,让妈安静过日子。”立马被怼:“你懂啥?这是告慰!”我憋不住,回一句:“告慰是夜里不失眠,不是聚光灯下被围观。”发完秒删,怕挨骂。你看,我们就是喜欢把悲伤排成队,唱成歌,做成表情包,谁要是敢哭出声,就说你“负能量”。可真正的体面,是让她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用当国旗背景板。 写到这儿,我跑楼下买了包烟,蹲马路牙子抽。对面小学刚放学,小崽子们鸟兽散,一个穿迷彩书包的小胖墩扑进爸爸怀里,大喊:“今天我当旗手!”爸爸把他举过头顶,夕阳给俩人镀层金边。我眼眶忽就热了——陈祥榕没机会当旗手了,可他让千千万万小胖墩,能在大地上随便跑,随便喊。值不值?妈那掐进掌心的指甲,早替世界回答了。 烟烧到头,烫手。我掐灭,心里蹦出一句:荣耀是冰,疼是火;冰能冻住伤口,火却能温一碗冷面。咱们别老拿冰往人伤口上贴,送碗热面,比啥都实在。至于是不是要一直晒妈妈的笑,问儿子何时归——放过她吧,让她把笑和哭都留给自己,我们只远远守着,不鼓掌,不围观,点个头,敬个礼,就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去探望女儿和外孙女,女儿还在坐月子!不得不说,他真的挺暖心的,抱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