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杨靖宇,赵尚志烈士的牺牲时间都是在2月份,特意翻万年历看了一下,一看牺牲的时间真的让人心情无比难过,杨靖宇将军殉国于庚辰年正月十六,赵尚志将军牺牲于辛巳年腊月二十七。就在这样两个节日氛围浓郁的日子里,两位将军却独自忍着饥饿与刻骨的寒冷,独自与侵略者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何等不屈的意志。 小时候,爷爷总爱在年前擦那把老猎枪。我问他:“都快过年了,擦它干啥?”他吐口烟:“当年杨靖宇就是正月十六没的,枪不擦亮,对不起人。”一句话把我噎住,好像年味儿里掺进铁锈味。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正月十六是“送年”的日子,东北讲究吃面条,意思是“拴住福气”。可1940年的那天,杨靖宇将军的胃里连一粒面渣都没有,只有棉絮和树皮。敌人剖开他的胃,想找出点“共军粮草”,结果只找到草根,鬼子军官当场低头鞠了一躬——不是敬意,是害怕:这人连饭都吃不上,咋还能跟我们周旋五年? 再说赵尚志,腊月二十七,搁现在离除夕就差三天。哈尔滨的集市该挂灯笼了,冻梨、粘豆包摆得跟小山似的。1942年的同一天,赵尚志被汉奸出卖,脑后的枪眼还在冒热气。伪满警察想拿赏钱,抬他尸体下山,结果冻土太硬,铁锹铲下去直冒火星。老百姓后来偷偷传说:赵将军的血把三尺深的雪都烫化了,来年那一片草长得格外高。真假没人考证,但我宁愿信,因为故事比档案更暖人心。 前两年我去通化,特意去了杨靖宇陵园。那天正好正月十六,陵园门口有卖糖葫芦的老太太,见我背着相机,塞给我一串:“吃吧,将军当年没吃着。”一口下去,山楂酸得牙根发软,眼泪差点没憋住。旁边一群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献花,有个小胖墩问:“老师,他为啥不回家过年?”老师愣了几秒,憋出一句:“他把年留给我们了。”小胖墩“哦”了一声,把手里的小橘子放在雕像脚下,那橘子滚了两圈,正好停在将军脚边,像迟到的年货。 赵尚志的纪念馆在鹤北林业局,更小,更冷。值班大爷是退伍兵,说话直蹦字儿:“当年鬼子悬赏一万大洋买赵尚志脑袋,现在免费看,还不知足?”展柜里有件皮袄,破得跟抹布似的,大爷说其实是好貂皮,被子弹穿了十八个洞,血痂把毛都粘成绺。我伸手想摸,大爷啪地合上柜门:“别碰,碰掉了渣儿,你得心疼半年。” 有人爱算账:两位将军要是活到建国,该授啥衔?我觉得这账算歪了。他们压根没想活到领奖那天,只想让东北的冬天不再有人被鬼子踹门抢粮。就像我爷爷说的:“英雄不是算命的,是挡子弹的。”如今东北的冬天早没了枪声,可商场里循环播放的《恭喜发财》总让我走神——那旋律跟1940年、1942年的寒风一撞,好像有人在耳边喊:“别光顾着抢红包,记得当年有人替你挡了子弹。” 写这段时,我闺女在旁边包饺子,捏出一堆奇形怪状的小元宝。她问:“爸爸你干嘛对着手机发呆?”我把赵尚志的照片递过去:“这人,腊月二十七没吃上饺子。”闺女把面手往围裙上一抹:“那咱给他留一碗!”童言无忌,却把我逗乐了。是啊,现在我们能做的,不过就是把他们的故事包进饺子里,一代代往下传,让以后每个正月十六、腊月二十七,都有人记得:那年月的年,是他们不过了,才换来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是1988年,被软禁长达33年之久的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重获自由后,与夫人拍摄的
【21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