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另起炉灶!娃哈哈的品牌所有权暗战要结束了?
9月13日,据媒体报道,宗馥莉打算另起炉灶成立新品牌。
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一份内部文件显示,2026年起将启用新品牌“娃小宗”,理由是“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
不过目前,娃哈哈对这一消息始终保持沉默,按照言叔的互联网经验,以上消息大概率是真的。
因为按照往常的调性,如果是假消息,一般发酵不了一天就很快辟谣了。
笔者翻阅天眼查了解到。娃小宗的商标握在宏胜集团手里,而宏胜是宗馥莉实打实的“地盘”——
宗馥莉通过杭州宏宸营销100%控股宏辉食品。
对于这样的变化,经销商其实是一脸懵逼的,因为多数经销商还没收到通知,少数人叹“真要换也只能认”,还有人透底:“今年销量就剩去年的八成了。”
这场看似平常的品牌调整,实则像房地产行业缩表期的股权争夺战,藏着家族企业传承中最扎心的暗战——
宗庆后时代落幕,宗馥莉要借“娃小宗”给自己正名,而“娃哈哈”这三个字的所有权,成了双方最敏感的角力点。
01
这年头,家族企业说“合规”,跟房企喊“组织优化”似的,听着冠冕堂皇,实则都是利益重新洗牌。
宏辉食品那份文件里“维护娃哈哈品牌合规性”的说法,看着像句官话,细想全是门道。
宗庆后在世时,“娃哈哈”这三个字就是他的“一言堂”——
品牌控制权、商标使用权、渠道话语权,全攥在创始人手里。
就像房企老板牢牢抓着核心项目的审批权,下面的子公司、分部门不过是执行层。
可创始人一走,麻烦就来了:
股权有没有藏着隐性约定?
商标权在不同子公司间有没有模糊地带?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就像房企旧项目里的产权纠纷,平时捂着没事,一旦要分家,全成了炸点。
02
宗馥莉显然不想陷入这种内耗。
“娃小宗”的商标归属说得明明白白——
宏胜集团,也就是她的“自留地”。
这步棋走得够狠,相当于在争议没爆发前先划清界限:
你们争“娃哈哈”的权属没关系,我另起炉灶,“娃小宗”从根上就是我的。
这哪是简单的品牌迭代?
分明是家族传承里的“先发制人”,跟房企在债务暴雷前先把优质资产转移到关联公司一个道理。
有人说“娃小宗”的名字太直白,“小宗”不就是宗馥莉的标签?
这正是她的用意。
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就像刻着“老东家”名字的地标建筑,无论宗馥莉做什么,都绕不开“创始人女儿”的头衔。
现在用“小宗”命名新品牌,等于举着牌子告诉市场:
这是我的理念,我的打法,跟老的那套不一样。
这种“去宗庆后化”的心思,在商业传承里不新鲜。
就像房企二代接班,总想着推个新产品线证明自己,而不是活在父辈的光环里。
只不过宗馥莉更直接——
不改造旧品牌,直接造个新的,用绝对的所有权夯实自己的底盘。
毕竟,在品牌这事儿上,产权清晰比什么都重要,就像房企拿地必须证载明确,不然迟早惹官司。
03
经销商的反应,最能看出这场变局的真实温度。
娃哈哈的经销商们要么说“没听说”,要么叹“只能面对”,透着一股子无奈。
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渠道是出了名的“联销体”——
经销商跟创始人绑得比房企总包和甲方还紧,靠的是几十年攒下的信任。
现在换品牌这么大的事,核心经销商居然“不知情”,这就有意思了。
要么是宗馥莉团队还没摸透老渠道的脾气,想改又怕依赖;
要么就是“娃小宗”压根没打算走老路,想往电商、新茶饮这些新渠道钻,
有经销商说今年销量只剩去年的八成,这话像面镜子,照出了娃哈哈的真实处境。
企业顺境时谁会动核心品牌?
这跟地产行业有些像,以前房企日子好过的时候,谁会轻易砍掉成熟的住宅业务?
娃哈哈这些年的问题明摆着:产品有点老,年轻人不买账。
宗馥莉推“娃小宗”,一半是避险——
万一新策略砸了,别连累“娃哈哈”的老招牌;
另一半是试探——
看看市场买不买“宗馥莉式创新”的账,比如搞点健康饮品、功能性饮料,能不能把年轻人拉回来。
04
但在言叔看来,这么做的风险也实在不小。
“娃哈哈”和“娃小宗”并存,搞不好就成了“双轨内耗”。
老品牌守着下沉市场的基本盘,新品牌去闯新赛道,听着像宝洁、联合利华的多品牌玩法,可执行起来容易走样。
同样以地产企业为例,早在多年前地产企业就在讲要住宅跟商业同时发展。
但实际上现在有几家企业能做到均衡发展呢,资源分配不均,很可能两边都顾不好。
经销商们的观望不是没道理:
品牌变了,进货价、返利政策、推广方式肯定得变,就像房企换了区域总,合作逻辑就得重捋,短期震荡是免不了的。
说到底,这场品牌暗战,考验的不只是宗馥莉的魄力,更是平衡的本事。
既要让“娃小宗”长出新翅膀,又不能让“娃哈哈”的根基松动。
能不能成,还得看市场这杆秤——
毕竟,消费者认的不是谁的牌子,而是谁的产品真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