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不断升级!马科斯遭遇“双重打击”,或提前下台? 2025年9月的马尼拉街头,抗议者举着“大米价格翻倍,债务何时清零”的标语穿过防暴警察的警戒线。最新民调显示,小马科斯的支持率已经跌到14%,而不信任度却飙升至63%。 这样的数字让菲律宾政坛弥漫着紧张气息。 这位总统正面临着执政以来最严峻的“双重打击”,一边是民生困境引发的社会怒火,另一边是政治动员方式变革带来的执政危机,整个国家仿佛坐在摇晃的秋千上,没人知道下一秒会荡向何方。 要理解这场危机的根源,不妨看看普通菲律宾人的生活变化。现在市场上的大米价格已经涨到每公斤58比索,而一年前还只要28比索。 对于马尼拉贫民窟的家庭来说,这意味着每天的饭桌上要少掉半碗米饭。 北部打拉省的农民们把大米以每公斤15比索的价格卖给中间商,转手就被加到近四倍价格卖给消费者,这种层层盘剥让农民和市民都怨声载道。 农民乌南的遭遇很有代表性,他为了买化肥不得不借高利贷,结果一年下来两公顷农场不仅没赚到钱,还背上了永远还不清的债务。这种底层民生的困境,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能点燃民众的怒火。 国家的巨额债务已经实实在在压到了每个人身上。17万亿比索的债务换算成通俗的说法,相当于每个菲律宾家庭要连续工作12年才能还清。 政府虽然一直说贫困率在下降,但民间调查机构的数据却显示,饥饿率正在悄悄上升。马尼拉市郊的农民纳扎尔说,他们现在连买种子的钱都要借高利贷,这种“越干活越穷”的怪圈让很多人失去了希望。 而本该用来改善民生的资金,却通过迪斯卡亚家族这样的关系网流进了私人腰包,300亿比索的防洪工程变成劣质工程,反而让洪水灾害更加严重,这样的现实让民众无法接受。 小马科斯政府的应对方式让局面更加复杂。面对全国性的抗议,总统府先是说“正在调查”,后来又警告民众不要模仿其他国家的抗议方式,这种避重就轻的态度让愤怒情绪蔓延得更快。 司法部长雷穆拉指责抗议“可能引发社会歇斯底里”,这样的言论被民众解读为对权贵的维护。 而小马科斯提出的土地改革承诺迟迟没有兑现,他自己也承认“农民的解放不会随着获得土地证而结束”,但实际行动却跟不上,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治理方式,让越来越多人觉得这个政府根本不了解底层的疾苦。 这场危机的特殊性还在于抗议方式的变革。与过去不同,现在的抗议活动主要通过社交平台动员,X和Facebook上的相关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8亿次。 78%的受访者在调查中表示不相信政府能遏制腐败,这种情绪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快速扩散,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宿务、大雅台等城市的抗议活动几乎同时爆发,说明网络已经让分散的不满情绪形成了合力。 抗议者不再局限于在街头喊口号,他们通过曝光工程腐败的细节、追踪资金流向等方式,用事实说话,这种有组织的信息战让政府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抗议的诉求已经从单一的反腐升级为对整个体制的质疑。马尼拉街头出现了焚烧马科斯雕像的场景,有人在雕像脚下贴上“拒绝家族政治”的标语。 民众清楚记得,小马科斯的父亲老马科斯曾掠夺国家财富逃亡海外,而现在迪斯卡亚家族三年内拿到300亿比索项目的事实,让人们看到权贵垄断资源的模式并没有改变。 这种对体制性腐败的不满,让抗议活动有了更深刻的政治内涵,也让小马科斯的执政合法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外交政策的反噬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危机。当政府把资源投入到迎合美国的军事合作上时,普通民众却在为涨价的电费和交通费发愁。 街头抗议中出现了踩踏美国国旗图案鞋子的画面,反映出人们对亲美政策的反感。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公开反对现行外交路线,这不仅分裂了统治联盟,更说明亲美策略在国内缺乏广泛支持。 民众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看法:与其花钱买军舰,不如先解决大米涨价问题;与其在南海搞对抗,不如把钱用在修水利、建学校上。这种朴素的诉求,让政府的外交布局显得脱离实际。 现在的菲律宾就像一个紧绷的弹簧,民生困境和政治失信不断增加压力。 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把愤怒转化为行动;农民们用空米袋做成抗议标语,诉说着最基本的生存焦虑;城市中产阶级则通过捐款、转发信息等方式支持抗议,形成了跨阶层的不满联盟。 小马科斯试图用扩大反腐调查范围的方式转移视线,但民众已经看清这种政治操弄的本质。当抗议者开始喊出“整个体制都要改”的口号时,这场危机就已经超越了对个别官员的不满,变成了对治理模式的根本质疑。 马尼拉的物价牌还在不断更新,街头的抗议标语也在随时变化。小马科斯政府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只是继续用政治算计和外交冒险来拖延时间,那么这场危机只会愈演愈烈。 信任的裂痕一旦产生,就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修复,而不是空洞的承诺和指责。
南海的仗,已经打完了!很多人还以为,我们跟菲律宾还在“对峙”,错了!真相是,当中
【12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