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日本兵突然将看守所的大门打开,翻译官对着9名八路军战士说:火车就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4 18:42:18

1944年8月,日本兵突然将看守所的大门打开,翻译官对着9名八路军战士说:火车就在门外等着你们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九四四年的仲夏,平遥的太阳像是烧红的铁,晒得城墙生烟,几十年后,一位老人在医院接受检查,医生看着他后脑勺那道蜿蜒的伤疤,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他却只是轻轻一笑,那笑容中有种超脱生死的从容,那疤,是战争留下的痕迹,是记忆深处不愿被擦去的一页。   那年八月,黄庭廉被关进了平遥日本宪兵队的看守所,他是八路军的一名宣传干事,入狱前因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被捕,牢里潮湿阴暗,墙皮脱落,空气里混着霉味与血腥,脚上的镣铐早已将皮肤磨破,裸露的肌肉与铁环交错成一副地狱画,但真正让人胆寒的,是夜里传来间断的哀嚎,那是隔壁牢房传来的疼痛,在低沉的砖墙中回旋,像鬼哭狼嚎一般。   三个月过去,他早已习惯了这座牢房的一切,习惯了清晨的号令,习惯了审讯时敌人冷漠的眼神,甚至习惯了同伴一个个被带走后再也没有回来,直到一天午后,铁门被猛地拉开,九个战士被押到院里,没有多余的话,没有解释,只是将他们的脚镣卸下,又用粗绳将双臂反绑,空气忽然变得沉重,像暴雨前的闷雷压着心头。   黄庭廉心中一紧,他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场景,所谓“火车送走”的说辞太过蹊跷,敌人惯用这种方式掩盖屠杀的真相,他心里已经明白,自己和战友们即将被处决,他没有慌张,只是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脊背,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舞台,他要让那些围观的人知道,这些人不是罪犯,而是为民族而战的战士。   走出看守所,他们被押往城西,道路两旁聚满了围观的百姓,有人低头默默流泪,有人咬牙切齿愤恨不已,黄庭廉走在最前面,虽然双手被绑,步伐却坚定,他知道这一段路,不是通往死亡的旅程,而是一次沉默的宣告,他的目光扫过人群,仿佛在传达一个信念:他们不是在赴死,而是在以生命呐喊。   沿途人群越来越多,有人悄悄掏出手帕擦眼泪,有孩子拉着母亲的手不愿走开,没有人出声,但那份沉默,比千言万语更有分量,他们走过街市,走过城门,走向城外那片荒地,那里早已被日军选作刑场,土坑已经挖好,四周布满了敌兵,刺刀在阳光下泛着凛冽的寒光。   黄庭廉站在坑边,身边的战友有的闭上眼,有的咬紧牙关,没有人退缩,每一个人都站得笔直,敌人手起刀落,鲜血飞溅,轮到他时,第一刀砍在后脑,他没有倒下,只是身体微微晃了晃,第二刀接着劈下,他依旧没倒,直到第三刀落下,他才重重地摔进坑中。   敌人似乎怕他没死,又补了几刀,便草草用土掩埋,夜色渐浓,虫鸣替代了白日的喧嚣,刑场恢复了沉寂,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但那晚注定不平静,埋在土中的黄庭廉,竟然在刺骨的疼痛中苏醒,他的脑中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在燃烧:不能死,他试图动弹,发现双手已被刀砍断绳索,背上的刀伤一动就剧痛无比,他咬紧牙关,艰难地向上爬,每一寸爬行都像是在刀山火海中挪移。   泥土混着血水,浸入伤口,他却一声未吭,他不知道爬了多久,只觉得天边微微发亮,终于,他爬进了城西北的一个村庄,麦垛后,他倒下了,意识也随之陷入黑暗,第二天,一位村民发现了他,将他救下。   黄庭廉被送往安全地带后,组织立即安排医生为他治疗,后脑的伤最为严重,整整五个月才渐渐愈合,留下了一道粗深的疤痕,他躺在炕上,无法动弹,却始终牵挂着牺牲的战友,他请求同志为他准备纸笔,缓慢而清晰地写下那天发生的一切,他要让历史记住这些人的名字,记住他们的牺牲。   五个月后,他重新回到部队,不久,太岳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他的事迹在军中传开,被称为“从死神手里逃回来的人”,一年后,他被送往延安接受疗养与学习,后来在军区医院担任政委,医院里有几名日本留用医生,听说他的经历后,主动提出为他进行头部整形手术,那道疤虽然被修复,但深埋在骨血中的记忆,谁也无法抹去。   新中国成立后,黄庭廉继续在军中任职,直至离休,他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却很少谈及那段历史,他说,那不是他一个人的奇迹,而是所有战士用血换来的胜利。   直到他九十三岁离世,那道疤还在,只是颜色褪了,伤口愈了,记忆却更清晰了,它不是伤痕,而是一面旗帜,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注脚。   信息来源:华商网--刑场里走出的“活烈士”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