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指出钱学森的方程推导有误,没想到竟然收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9-14 13:31:26

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指出钱学森的方程推导有误,没想到竟然收到回信,钱学森在信中回复:“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

在1964年,一段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对话,借由一封信,跨越了戈壁与书斋,也跨越了声望的巨大鸿沟。

这封信件的两端,一端连着那位早已在全球空气动力学领域竖起丰碑的学界泰斗钱学森,另一端则系着在新疆建设兵团的土地上,用青春与汗水书写奋斗篇章的青年郝天护。

一切故事的开端,都扎根在那片连呼吸都裹着艰涩的土地上。郝天护,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青年,白天劳作,夜晚却一头扎进自己的学术兴趣——力学。

身为钱学森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他曾有幸亲临现场,聆听偶像分享学术见解;对于钱学森发表在《力学学报》上的研究论文,他更是逐字逐句揣摩,反复研读至烂熟于心。

就是在这样一次钻研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在钱学森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当中,针对某一推导公式展开逻辑推演的环节里,存在一处不易察觉的细节偏差。

这很微妙,因为这个瑕疵并未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郝天护的内心掀起巨浪,一边是挑战学术权威的畏惧,另一边却是对科学真理不容含糊的责任感。最终,后者占了上风。

他压下心底的忐忑,攥着那份写满演算步骤的纸页,郑重地给钱学森寄去了一封信,将自己反复推导的过程一同附上。这封信,与其说是纠错,不如说是一位基层青年对科学信念的勇敢践行。

信寄出后,石沉大海了吗?事实却截然相反。作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奠基者与首任院长,钱学森从未因来信者名不见经传,便对这封信件有半分轻慢。

他翻出自己过往撰写的论文,逐字逐句地细致核验,没过多久便清晰地意识到,郝天护此前提出的观点完全站得住脚。

他的回应,是一封长达两页纸的回信。信中,这位师从冯·卡门的科学巨擘,没有丝毫的敷衍与架子,而是充满了真诚的感谢与赞扬。

他写道:“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在那封完整的书信里,钱学森面对一位从未有过交集的年轻人,竟先后十三次用上 “您” 这个充满敬意的称谓。

他不仅盛赞郝天护是“能钻研”、“有独立思考”的年轻人,还主动建议他将这个发现整理成一篇短文,并表示愿意推荐给《力学学报》。

当郝天护收到回信时,激动得无以复加,他没想到自己的小小发现,竟能得到偶像如此郑重的对待。

这场对话所留下的印记,恰似随风扬起的蒲公英,带着细碎的影响,轻飘飘落在更远的地方,又悄悄在新的角落生出细微的改变。

采纳专业建议后,郝天护围绕土动力学领域展开思考,最终完成一篇近七百字的短文,题为《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

钱学森同样恪守诺言,亲自提笔为其撰写推荐信,郑重地将这份材料递交给了编辑部。

然而,新的波折出现了。编辑部出于爱护钱学森声誉的考虑,将这篇稿件压了下来。两年后,钱学森偶然问起此事,得知真相后,他明确表态:“学术是客观的,没有身份地位之分,错了就要承认。”

在他的坚持下,这篇修正自己错误的论文,终于在1966年3月的《力学学报》上成功发表。

便是这段在科学史上传为美谈的往事,成了钱学森与郝天护在学术领域扎根立足的基石,也让他们收获了同行们由衷的敬佩与认可。

那封信泛起的余波,如无声的暗流,悄然重塑了郝天护此后漫长的人生走向。这次经历,仿佛一块压舱石,让他对科学的崇尚矢志不渝。

1978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重返学术殿堂,最终成长为我国知名的固体力学专家、东华大学教授,甚至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时光流转至钱学森图书馆筹备立项之际,曾与钱学森有过书信往来的郝天护,毅然将二人过往所有的通信原件尽数捐献,让这些承载着学术交流与思想共鸣的文字,得以在公共场馆中长久留存。

那泛黄信纸上,钱学森亲笔写下的13个“您”字,已经从一次私人的学术交流,升华为一种公共的精神遗产,无声地诉说着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永恒信条。

0 阅读:2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