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举行盛大的仪式纪念抗战胜利,没想到国民党前副主席郝龙斌却不舒服了!他这么一说

时间次元壁 2025-09-13 00:01:50

我们举行盛大的仪式纪念抗战胜利,没想到国民党前副主席郝龙斌却不舒服了!他这么一说,反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去网上扒了些资料,想看看那段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现里头的细节和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多了。 最开始触动我的是一张老照片,讲的是“九一八”之后,东北那边有一支叫“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队伍,成员五花八门,有正规军,也有占山为王的胡子,甚至还有一些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他们当时没啥统一指挥,装备也差得不行,基本上就是靠着一腔热血在跟日本人死磕,在白山黑水之间打游击。 后来慢慢了解到,那个时候全国的局面确实挺乱的。国民党那边的主流想法,好像是觉得日本只是小打小小闹,想先集中精力解决内部问题,所以一开始的应对策略有点让人看不懂。直到后来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搞了个“兵谏”,才算是把大家逼到了一个桌子上,开始正儿八经地联手对外。 很多人一说抗战,就只记得几个大的会战,比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我去查了下淞沪会战的资料,才知道当时打得有多惨烈。几十万的军队就在上海那么一小块地方,跟日军的精锐部队硬碰硬。很多士兵都是刚从田里拉出来的壮丁,训练没几天就上战场了,基本上就是用人命去填,用巨大的牺牲来拖延日军的进攻节奏。 但与此同时,在日军占领的大后方,又是另一番景象。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术就灵活多了,他们不跟日军硬刚正面,而是化整为零,专门切断你的补给线,炸你的铁路,今天拔个炮楼,明天端个据点。我看到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说正面战场是“输了空间,赢了时间”,而敌后战场则是“用时间去换空间”,慢慢把日本人拖垮。 除了军队,当时普通老百姓的付出也挺惊人的。有个故事说,南洋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大家捐款,很多人直接把家里结婚用的金银首饰都拿去熔掉了。还有一条叫滇缅公路的生命线,当时国内急需的物资全靠这条路运进来,三千多个南洋来的司机,就在这条险峻的山路上没日没夜地跑运输,听说平均每一公里就躺着一位牺牲的机工。 我还看到一些老兵的回忆录,里面写的就更真实了。说实话,那时候国共两边也不是亲密无间,私底下互相提防、互相使绊子的事也不少。毕竟立场不一样,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有些老兵就说,他们那时候不仅要打日本人,还得时刻防着“友军”,精神压力特别大。 所以说,现在回头去看那段历史,感觉很难用“谁的功劳大”来简单概括。它更像是一场全民的灾难和一次全民的抵抗,有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有敌后武装的机动牵制,还有无数普通人、海外华侨的默默支持和牺牲,甚至还有那些在混乱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大家共同构成了那段复杂的历史。 把这段历史完完整整地归功于某一个政党或者某一个团体,好像都显得有点片面了。毕竟,在那场战争里付出代价的,是当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他们每个人的牺牲和努力,才最终换来了胜利。 这段历史里的各种细节和故事真的太多了,随便翻翻都能发现很多以前课本上没提过的东西。

0 阅读:33
时间次元壁

时间次元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