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河南安阳一个穿蓝布衫的年轻人,蹲在集市摊前盯着一枚巴掌大的玉兔看了好

巴哒哒 2025-09-12 15:45:31

1978年,河南安阳一个穿蓝布衫的年轻人,蹲在集市摊前盯着一枚巴掌大的玉兔看了好一会儿,他身边摊主以为遇上识货的,开口要价两百,结果这位年轻人回了一句话,把摊主噎得说不出话来,该事引发持续关注。 赵涛那年22岁,刚大学毕业不久,拿着文凭闲下来的时候喜欢逛集市,也没特意要找什么,就图个看看旧东西解闷。 他在安阳郊区的一个集市上绕了两圈,快走到尽头时瞄见路边一个木板摊上摆了几样青绿颜色的小玩意,蹲下去看了几眼,突然就不动了。 赵涛盯着那只玉兔看了好一会儿,先是从侧面观察,又拿在手里慢慢翻来覆去地看,眼神特别专注,像是在掂量什么,又好像在记忆里找对照。 卖货的是个中年人,穿着短褂子,嘴边有点胡茬,他看到赵涛这么看,凑过来试探着说:“这玉兔少了两百可拿不走。”声音不算大,但挺有底气。 赵涛没急着搭话,还是低着头拿着玉兔轻轻摸底下的痕迹,嘴里嘀咕着说:“这做工……像唐的。” 他说得不重,但摊主一下就紧张了,伸手去擦脖子上的汗,又抬眼看了看人群,小声说自己也不懂,就是路边收来的旧货。 赵涛也没再多说,掏出100元纸币递了过去,摊主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顺手把玉兔往他手里一塞,又转身去整理旁边的瓷片。 他把玉兔收好放书包里,拎着就走出人群,那天太阳挺大,他背影慢慢消失在土路尽头。 赵涛回家后就把玉兔放桌子上,用放大镜凑着看了好几遍,底下有几个小字,他觉得像是“贞观”那个贞,但不敢确认。 他对照家里收藏的图册,一页页翻,又写笔记又画图,几天后约了城里一个研究文物的老先生,说想给人看看这个东西。 那天是在对方家里,赵涛把玉兔放在桌子中央,三个人围着看了半个多小时,还拿手电照着看,拿棉布擦了几下,讨论了一些线条和光泽。 赵涛一边听一边记,也没说太多话,收起来的时候把笔记本也合上了,回家路上他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点底。 后来他跑去省图书馆查文献,一页页抄唐代器物的描写,尤其是玉器里的动物纹饰,越查越觉得跟自己这只兔子对上了。 他又托朋友联系了省博的工作人员,坐公交带着玉兔跑去实验室,人家用仪器测了材料、光泽、沁色,还出了一份报告。 报告上明确写着:与唐代风格高度一致,且材质为和田玉,结构工艺均为古法。 赵涛拿着报告回家后,琢磨了几天,后来坐火车去了西安,在长安旧址那边走了几圈,看了些壁画残片和考古区,用相机拍了些图。 他回来后写了篇简报,自己用打字机敲的,加了几张照片和图示,寄给了一本业内的小杂志,结果真的刊登了,还引起了些讨论。 国家文物部门后来也介入了,用更精细的设备再检测了一遍,说这件东西很可能是唐代宫廷用品,保存完好,属于珍贵文物。 赵涛最终决定把玉兔捐出去,他自己写申请、跑流程、签字、填表,最后是馆长亲自接过的,说是会放在展柜里专柜展示。 那天的捐赠仪式不大,人不多,但赵涛穿得整整齐齐,还戴了领带,手交出去的时候表情挺平静,也没多说话。 后来玉兔真就被摆进了玻璃柜里,灯光照着,前后脚跟排队来看的人还不少,里三层外三层地挤着看。 赵涛则回了学校,开始在大学当老师,上课时候有时会讲到这事,用投影放那张玉兔图,学生都挺感兴趣。 他教书一直教到退休,后来在家整理资料时还翻出当年写的那本笔记本,上面歪歪斜斜记着当初的摊位、玉兔的尺寸、交易时间。 那枚玉兔现在还在河南博物院,资料上写的是1978年许昌征集入藏,青玉材质,兔身伏卧,耳贴背部,黄沁清晰,雕工细腻。 有专家说这只兔子可能和唐玄宗那个年代的工坊有关,是文人常用来压纸的案头物品,用作镇纸或者装饰。 但赵涛没再细说这些,他在采访里就一句话:“那年我也年轻,就是觉得那东西眼熟。” 目前这枚玉兔仍在公开展览中,馆方表示展品编号、材质、来源均有完整登记,欢迎观众前往观赏。 信息来源:当事人提供信息。

0 阅读:222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19

用户13xxx19

3
2025-09-12 23:48

瞎编,1978年有100面值的纸币,100面值纸币发行于1980年。

用户73xxx93

用户73xxx93

2
2025-09-12 21:36

1978年,他一个大学刚毕业的能掏出来100元纸币,够有钱的啊

枫叶[陳東]

枫叶[陳東]

2025-09-13 00:55

现在的AⅠ写手真恶心,基本常识都不懂。

巴哒哒

巴哒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