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的法国巴黎,七位中国年轻人西装革履,意气风发,在镜头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这七位青年才俊,分别是周恩来、陈延年、陈公培、蔡和森、赵世炎、陈乔年和张申府。这张珍贵的合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21年的巴黎,七位中国青年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他们分别是周恩来、陈延年、陈公培、蔡和森、赵世炎、陈乔年和张申府。这帮年轻人可不是随便凑在一起拍张照的,他们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和追求。 先说背景。这七人出身不同,但都赶上了中国大变革的年代。五四运动后,国内局势动荡,年轻人不甘心国家积贫积弱,纷纷出国找答案。赴法勤工俭学成了当时热门选择,既能学技术,又能接触新思想。 周恩来,江苏淮安人,书香门第出身,1917年去日本留学,1920年11月到法国。陈延年,陈独秀的大儿子,安徽安庆人,1919年12月赴法,带着父亲的革命火种。陈公培,湖南长沙人,家境不错,1920年7月到法国,之前在北京学过法语。蔡和森,湖南双峰人,和毛泽东是老乡兼好友,1919年赴法,早就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赵世炎,四川酉阳人,五四运动后1920年到法国,年轻但激情满满。陈乔年,陈延年的弟弟,1919年12月跟哥哥一起赴法。张申府,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毕业,1921年在法国,哲学和数学功底深厚。 他们到法国不是为了享福,而是想找到救中国的路。巴黎那会儿刚从一战缓过来,思想碰撞激烈,正适合这群热血青年。 1921年春,这七位青年在巴黎聚在一起,可不是只为了拍张照留念。他们在干一件大事——搞革命。当时巴黎是全球革命者的聚集地,马克思主义的书到处流传,中国留学生也开始琢磨怎么把这些思想带回家。 他们成立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共在海外的雏形。周恩来负责组织,沉稳又有远见。陈延年传递父亲的经验,蔡和森研究理论,赵世炎关注工人,陈公培想着怎么教育大家,陈乔年跟着学,张申府则从哲学角度思考问题。这张合影,就是他们团结一心的见证。 那时候,他们白天打工,晚上开会,生活苦得不行,但信念特别坚定。他们相信,中国的未来得靠自己去闯。这张照片拍完没多久,他们的组织就开始成型,后来还影响了一大批留学生。 说到在法国的日子,那真是苦中带点甜。勤工俭学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周恩来在糖厂、汽车厂干过活,累得够呛。陈延年和赵世炎也在工厂混,接触了不少工人。蔡和森埋头读书,陈公培和陈乔年跑政治活动,张申府一边教书一边研究。 钱不够时,他们就啃面包,省着点过日子。可这些苦没把他们压垮,反而让他们更明白工人阶级的难处。他们还印传单、办讨论会,把马克思主义传给其他留学生,慢慢地队伍就壮大了。 1922年6月,周恩来、陈延年、赵世炎他们搞了个中国青年共产党,后来加入法国共产党,跟共产国际也搭上了线。1923年,这组织改名叫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了国内共青团的分支。革命的火种算是彻底点着了。 他们还办了《少年》杂志,后来又弄了个《赤光》半月刊。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人,白天干活,晚上编杂志,忙得脚不沾地。邓小平那会儿才20岁出头,还学会了油印技术,外号“油印博士”。这些刊物把马克思主义传给更多人,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就是在这影响下彻底投身共产主义。 离开法国后,这七人回国投身革命,可结局却大不相同。周恩来1924年回去,成了中共大佬,参与南昌起义、长征、抗战,最后当了总理,1976年去世,功绩谁都知道。陈延年1927年在上海被捕,29岁牺牲,硬气得让人敬佩。陈公培去了海南办学,后来参加北伐和抗战,1949年后在上海工作,1968年去世。蔡和森1931年在香港被捕,36岁牺牲,是中共早期理论家。赵世炎1927年在上海被捕,26岁牺牲,工人运动靠他铺路。陈乔年1928年在上海牺牲,25岁,和哥哥一样壮烈。张申府1925年退出中共,搞哲学研究,1986年去世,晚年坎坷。
1921年的法国巴黎,七位中国年轻人西装革履,意气风发,在镜头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
长河观澜
2025-09-12 09:39: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