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金日成派人送来24箱苹果给毛主席,主席收到后让拿给警卫团享用,然而当

趣史小研究 2025-09-11 20:38:49

1954年,金日成派人送来24箱苹果给毛主席,主席收到后让拿给警卫团享用,然而当大家打开箱子一看几乎全都愣住了,根本没人敢下手,因为每个苹果上都印着五个大字…… 抗美援朝战争刚刚在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那场立国之战打得惊天动地,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牺牲,帮助朝鲜稳定了局势。所以,在当时那个节骨眼上,中朝之间的友谊,那真是用鲜血凝成的,情谊深厚得很。金日成送礼物过来,既是国礼,也饱含着对中国援助的感激之情。 这24箱苹果,跨过鸭绿江,一路护送到了北京。在那个年代,苹果可是稀罕物,尤其是朝鲜出产的优质苹果。毛主席收到礼物的反应,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他的风格。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主席有个规矩,收到的礼品,尤其是食品,他个人很少享用,大多是拿出来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次也不例外,他大手一挥:“拿给警卫团的同志们尝尝鲜。” 警卫团的战士们一听有苹果吃,自然高兴坏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能吃到领袖转送的外国水果,既是口福,更是荣誉。大家兴高采烈地围上来,七手八脚地打开了木箱。 然而,当箱盖掀开,露出里面排列整齐的苹果时,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战士们一个个都愣住了,面面相觑,刚才的兴奋劲儿一下就没了,谁也不敢伸手去拿。 每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上,都清清楚楚地印着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 当时的社会氛围,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是至高无上的。这苹果上印着“毛主席万岁”,一口咬下去,是吃苹果呢?还是对口号不敬?在那个淳朴的年代,战士们的情感很直接,对领袖的崇敬让他们觉得无从下手。这苹果,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事情很快汇报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听闻后,没有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反而笑了。他对工作人员说:“印了字怎么了?苹果就是拿来吃的嘛。难道因为印了字,就不吃了吗?”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可能还亲自拿起一个,擦了擦就吃了起来。 领袖都带头了,大家心里的疙瘩才解开。于是,这批特殊的苹果最终还是被分吃了。 这个小插曲,现在听起来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非常真实的写照。它折射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领袖在群众心中的神圣地位;二就是毛主席本人对这种形式主义,甚至是个人崇拜苗头的警惕和淡然处之的态度。 主席一生最反对的就是做寿和个人崇拜的繁文缛节。这一点,在他对待自己生日的态度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明确拒绝了为他举办50岁生日庆典的提议。1943年,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他对前来提议的凯丰说:“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目前是内外困难的时候,时机也不好。”他自己不做寿,却会记得给吴玉章、林伯渠这些老同志祝寿,甚至请枣园村的老乡们一起吃饭,为他们集体祝寿。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贯穿始终。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条件好了,可他依然坚持原则。1952年他59岁生日,没有宴席,就是叫来了保健医生王鹤滨,两人吃了一顿简单的清汤面。主席还乐呵呵地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 1953年他60大寿,这在传统里是“花甲”大寿,意义非凡。世界各国的友好政党都发来了贺电。按理说,这既是个人荣誉,也是国家脸面,大办特办都合情合理。但毛主席怎么处理的?他指示:对于这些贺电贺信,一律不准公开发表。生日当天,也只是自掏腰E包,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几位老朋友吃了顿简单的家常饭。 这种对形式主义的摒弃,和对“万岁”这类口号的清醒认识,是他一贯的思想。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过对“万岁”口号的反感,他说:“哪里有什么万寿呀,人是不会活到万岁的!” 那24箱印着字的苹果,最终化作了战士们口中的甘甜。而那个“没人敢下手”的瞬间,以及毛主席“吃了它”的从容,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在于有多少人高呼“万岁”,而在于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诚和对事物本质的清醒洞察。

0 阅读:1128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