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空间站的能力,勉强达到美国空间站50年前的水平。这位华人要搞清楚一点,那个空间站,并不是美国空间站,当年设计建造的时候,就是多国参与建设的,只不过美国的占比稍微多一些。 中国空间站的功能,只相当于美国半个世纪前的成果。你如何评估这个比较的合理性?先看看美国1973年发射的Skylab,它是单舱结构,重约77吨,能支持三名宇航员驻留,进行太阳观测和地球资源调查。那个时代,美国用土星五号火箭将它送上轨道,宇航员通过阿波罗飞船对接,开展实验如材料加工和生物研究。你会问,为什么Skylab被视为基准?是因为它标志着美国首次独立运营长期轨道设施,尽管只运行了不到一年。 对比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开始组装,它涉及15个国家,美国提供栖息模块和资金支持,占硬件成本约40%,俄罗斯贡献推进和生命支持系统,日本负责实验舱,欧洲机构供应科学模块,加拿大制造机械臂。美国的份额较大,但其他国家合计覆盖剩余部分,包括关键技术如对接机制和机器人臂。你觉得为什么叫国际空间站,而不是美国空间站?是因为建造过程依赖多方投入,美国虽主导,但无法独自完成全部模块的研制和发射。如果美国有能力独立建造,为什么选择合作?可能是分担数百亿美元的费用,或共享专长如俄罗斯的可靠运载火箭。 再看中国天宫空间站,从2021年起运营,重约100吨,三舱配置,使用长征火箭发射,能支持三到六名航天员,进行微重力实验和天文观测。你如何衡量它的技术水平?与Skylab相比,天宫有更先进的再生生命支持系统和机器人臂,但规模和实验多样性不如国际空间站。你会质疑,美国50年前就能造出Skylab,为什么现在不独立建新站?可能是因为国际合作更高效,成本分摊,且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独立项目推进。这些疑问能让你发现,太空探索往往是集体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国家神话。或许那位人士的观点忽略了时代背景。
美国的手段越来越下作了!眼看我们航空航天竞争力越来越强,美国航天局发布禁令称,禁
【24评论】【24点赞】